旅行的第二天。
姜海藍和祝言蹊驅車到了江城北碚區縉云山。
她二人仰頭望著蒼綠色的群山,心中生出了很多感慨。
祝言蹊雙手背在身后,情不自禁地說道,“沒有一個春天不會到來”雖然現在不是春天。
姜海藍眨眨眼睛,“就像我們老家的山一樣,幾年過去,終會青綠。”
她右手往前一揮,很是意氣風發,“走吧”
沿著竹林里的臺階拾級而上。
穿過了白云竹海,來到了白云觀。
兩人從白云觀往下看去。
近處的綠樹,云海,遠處的群山,山下的北培區,盡收眼底。
祝言蹊忍不住雙手放在嘴邊,朝山下大喊,“啊”
姜海藍俯瞰腳下風光,心情非常地好。
她在腦子里給直播間的觀眾們講道,縉云山,在歷史上被稱為巴山,唐代詩人李商隱寫“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1。
當然我們來爬這座山,不是因為它有名或者說好看,而是我們仰慕江城人民的精神。
姜海藍斬釘截鐵,江城是一座英雄的城市,江城人民是英雄的人民。
她的一雙眼睛很亮,很亮。
去年821,縉云山發生山火。
“山火”這個詞瞬間牽動了無數人的心。
為了撲滅山火,為了保護山上的珍稀動植物和山下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消防員、武警、解放軍救援人員沖在了滅火第一線。
而江城人民也自發地組織起來,有的人組建了摩托車隊,一次又一次地往山上運送物資,運送醫護人員。有的人在山下物資補給處排隊運送物資,以“人肉傳送帶”的方式把物資送到了指定地點。還有人積極地買了物資往這邊送,缺什么都立即有人補上。
強大的后援保障,甚至讓山上的救援人員能夠吃到雪糕。
說到這里,姜海藍不由得笑了笑。
她拿出手機,戳開相冊,翻出一張照片給直播間的觀眾們看。
這是當初救援時留下的一張照片。
黑色的山脈,左邊是紅色的大火和煙霧,右邊則是一條長長的藍色燈帶。
左邊是山火,右邊是上山運送物資的志愿者們頭上戴著的頭燈。
山火無情,但我們的軍民組成了堅不可摧的防火長城
這張照片帶來的震撼,不分古今。
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們,如何能不為之動容
姜海藍很是感慨,我也算是第一次真正體會到,“淮海戰役的勝利,是人民群眾用小車推出來”2這句話的力量。
她順手翻出了一個帖子。
真正救援滅火的力量是消防官兵、武警部隊,是他們站在了第一線,云州森林消防提出了“以火滅火”,最終取得了勝利。
帖子上是幾張照片。
幾輛綠色的大車,兩旁圍滿了揮手的人們。
紅色的小旗子在人們手中揮舞。
穿著橘色衣服、戴著口罩的男青年坐在車上,同圍著周圍的人敬禮、揮手、比心。
姜海藍笑道,這就是每次救災之后,大家喜聞樂見的,當地群眾自發送別、硬核投喂的場景了。
她笑盈盈地解釋道,每次救災,洪水、地震、山火,都是我們的解放軍沖在第一線。救災完成后,當地群眾感念英雄們的付出,會自發組織送別,投喂各種東西,西瓜啊,雞蛋啊,飲料啊,據說連半扇生豬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