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了,部隊是有紀律的,不拿群眾一針一線,群眾表示你有你的紀律我有我的辦法,非得把食物投喂給英雄們不可。
為此還流傳出救災的戰士在救災中沒有受傷,反而被群眾拋上去的一箱礦泉水砸傷的故事。還有有經驗的老兵們回去時會坐在車的里面,因為坐外面會被群眾滿滿的愛所傷的傳說。
姜海藍的聲音中帶著笑意,更是滿滿的驕傲。
她沒有講戰士們為了滅火做了什么,她只講了了不起的江城人民憑借強大的組織能力做好后勤工作,只講了火災之后當地群眾送別救援官兵時的盛況。
可已經足夠讓天幕下的人們了解到這是怎樣的軍民情。
古往今來,“簞食壺漿以迎王師”都是百姓對軍隊的最高待遇
秦朝。
嬴政心里又是震驚,又隱隱有一種“終于來了”的預感。
從姜海藍直播以來,他早知道天幕上的那個“政府”與眾不同,他們格外看重百姓。
姜海藍給看的那幾場戰役,不僅讓他看到了那個男人的神操作,更看到了那支軍隊強大的戰斗力和執行力。
如今,姜海藍無意識地亮出了“刀鋒”,讓他看到了軍隊不止是打仗厲害,他們竟然還走在了滅火第一線
嬴政不能理解。
但不妨礙他意識到姜海藍所講的這個故事,會在民間掀起怎樣的風浪。
漢初。
劉邦將嘴里的草根吐掉,瞇著眼睛重復道,“不拿群眾一針一線”
伐無道誅暴秦,他劉邦在反秦中和其他人最大的不同,就是他“約法二章”得到了關中各縣父老、豪杰們的擁護,二秦之地百姓們為他們送來牛羊酒食慰問。
但
天幕上的那支軍隊,竟然被要求“不拿群眾一針一線”
劉邦坐直了身體,如果那支軍隊真的能夠將這條紀律貫穿始終,那百姓們擁護軍隊是必然的。
軍人若是保護百姓,若是不傷害百姓,百姓又如何不“投之以木桃、報之以瓊琚”
可是他想不通,天幕上的軍隊緣何能做到如此
漢武帝時期。
霍去病轉向衛青,“舅舅,”少年將軍臉上情緒復雜,“我沒有
想過”
史書之上寫孫武千里奔襲、五戰五捷,寫白起出奇制勝、威震六國,寫韓信“戰必勝,攻必取”,無一敗績
或許將來還會寫他霍去病。
但史書上不會寫,哪一場戰爭的勝利歸功于在后方做好強大后勤工作、為了打仗而犧牲良多的黔首
天幕上卻說,“淮海戰役”雖然還不知道這是一場怎樣的戰役它的勝利,是人民群眾用小推車推出來的
霍去病深知,戰役的勝利,必然是因為將領指揮得當,戰士們英勇殺敵,可天幕上著重表功在戰役中做后勤的黔首
正如姜海藍著重夸贊了在滅火中做后勤的江城人民
衛青亦很是動容,為那張紅色大火與藍色燈光對峙的圖,為姜海藍口中的軍民之情。
見霍去病有如此一說,他頗為欣慰,溫聲道,“即便是現在,能夠打退匈奴,確實應該感激大漢子民。”
他們自然應當感念陛下的力排眾議、堅定不移,但亦應當感念數年來為支持對匈奴的戰役,為糧草、戰衣、兵器、馬匹等等而做出犧牲的大漢子民
縱觀古今,哪一場戰役的背后,又沒有一國子民的犧牲與支持呢
劉徹本人自是很清楚這一點,他爺爺他父親為什么不打匈奴
是不想嗎
不,是因為國力不夠強,打不起。
如今他能夠硬杠匈奴,不是說他性格強硬,他爺爺父親性格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