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想象,在大空洞中,實際上疊加了無數個類似的空間,空間之中充斥著大量魔力,濃度極高。
但魔力在萊納的假設中是一種能量,其可能的載體便是一種粒子,而在大空洞中這種粒子具有量子效應,平常以概率云的方式存在,對其進行弱觀測,則在短時間內不會引起坍縮,整體魔力濃度分布平均且數值較低。
而弱觀測進行到一定程度,波函數依舊會坍縮,其坍縮態便是高魔力濃度的狀態。
強觀測則會擾動大空洞中的魔力,直接導致坍縮,正是由于這其中的區別,導致了能否觀測到那一道波峰。
實際上,推導到這一步,萊納對于魔力的本質也有了一些自己的思考。
他假設了一個魔力子,這種粒子是一種微觀粒子,具有微觀量子效應,魔力的本質便是由這種粒子構成的能量洪流,只不過不同的是,這種粒子的波函數坍縮不僅僅以觀測為基準,而是會受到法師們意識的影響。
這并非萊納的異想天開,而是他根據古代魔法帝國的魔法研究得到的結論。
在現代魔法尚未出現的古代魔法帝國時期,法師們都需要進行長期的冥想,使用晦澀艱深的符文來施放法術,而符文的源頭,則是更古早的上古時期,古代魔法學派的總結下來的。
簡單來說,符文最開始并非真的具有意義,而是要配合某種特殊的思維方法才能運用魔力,但空泛而難以捕捉的思維并不利于魔法的記錄與傳播,于是,這些法師們便設計了一種獨特的文字,通過將文字與意象聯系起來而記錄魔法,這就是最早期的符文。
每一位法師在學習魔法的最開始都需要學習符文,牢記符文,這才能開始學習魔法,在構筑魔法的過程中,復雜的符文也是基礎,如果無法記憶這些符文與對應的意象,那么就難以成功施法。
這些是法師們在遺跡中考古的時候得到的結論,基本可以推定為事實。
而現代魔法則是進一步簡化了符文,通過法術模型的形式,將原本需要復雜組合的符文化為了簡單的幾何圖形,優點自然是便于理解與施放,而缺點則是沒有了符文的自由度。
無論哪一種構筑方法,在萊納看來,都是最開始將意象與符號結合的改版,通過強烈的暗示,將意象與符號結合起來,使得在法師們見到或者想到這個符號的時候,就下意識地進行同樣的意識活動,而這樣特殊的意識活動,正是促使魔法生效的關鍵所見。
總結來看,魔力子的坍縮以人的意識為依據,越是意識到魔力子的存在,那么其觀察強度越大,坍縮的速度與范圍也就更廣,在宏觀的世界,也就是能夠支配使用的魔力越多,施法速度越快。
同時,法師的進階過程,便是一個從原本難以意識到魔力子的弱觀測者,逐步成為能夠意識到,感知到魔力子的強觀測者的過程。
而觀測的方法便是通過意識活動,從某種角度來說,魔力子是一種唯心主義的粒子,但實際上,萊納認為,人的大腦在進行思維的時候,神經突觸通過傳遞電信號來思考,電流的傳遞必然會引發電磁場,或許魔力子正是能夠被這種特殊的電磁場影響的基本粒子。
人類的某些特定思考過程會激發出特定的電磁場,從而影響到魔力子,構成了魔法使用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