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士可知何為稅收?”
李綱望向皇帝,“稅收是朝廷的財政來源。”
“沒錯,可你卻只說了表層,稅收不僅僅是朝廷的財政來源,他更是治國之工具,他是財富分配,是天下安穩的根源,稅收的本質就是公平公正,但這個公平絕不是公攤。”
一個朝廷得不得民心,能不能強盛,其實根源就在于其稅制。
如隋朝一樣,搞人丁稅,這就是最落后的稅制,看似公平,其實是最大的不公平,這必然導致國家根基的不穩。
稅收本質是什么?是對社會財富的再分配,這意味著窮人少納稅富人要多納稅,誰占據的社會資源越多,誰得到的財富越多,誰就得交更多的稅。
隋朝反其道而行,兩世而亡也就不稀奇了。
就根王莽篡位改制一樣,他的亡也是亡于稅制,王莽的稅制更加是空中樓閣,所以他亡的更快。
“稅即國家!”羅成直接說出了四個字。
無稅,就沒有國家,一個國家要維持,必然要國民繳稅。國家的體現,就是稅收。就如明末時一樣,朝廷只能對普通老百姓征稅,官員、讀書人都不需要納稅,甚至投附到他們名下的人,也一樣免稅免役,于是,大明實際上早就不是一個正常的國家了。
他只能一再的對普通窮百姓加餉,最終結果就是農民起義,國家滅亡。
為何大秦立國后更改稅制,其中重要一條就是官紳一體納糧。貴族官員可折錢代役,但絕不能免稅。
皇帝可以給他們俸祿高些,甚至是門蔭等特權,卻絕不給他們免稅之特權。
大秦稅法的核心,便是財產稅,而不是人丁稅。哪怕你是一個奴隸,一個伎女,甚至是一個胡人,只要你在大秦的土地上,擁有財產,那么你就必然得要納稅,不過是納多納少而已。
“李學士,你其實可以多上上街,去詢問一下這些民間百姓,問問他們,大秦與隋朝相比,哪個時候他們更幸福。”
論幸福感,羅成自信,立國僅六年的秦國,絕對比隋時更讓百姓有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