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建立后,流外官設九等,一至九等。
流外其實就是吏,吏職九等不入流,但表現好也可以升入流內。
現在羅成的意思就是,那些貴族官員子弟,并不是都是優秀者,如果真是優秀者,完全可以通過科舉等途徑入仕,所以他主張門蔭的特權要降低。
六到九品官員子弟承蔭,只能初授流外九等階,然后吏部銓選,通過考試,合格者授給具體對應職務,如佐、史、亭長、掌固等這些。
而三到五品官員子弟承蔭,可初授流外八等階,一二品官員子弟承蔭,可初授流外七等階。
外戚則包括三后,皇后、太后、皇太后家族,以及四妃和九嬪家族,每家都一樣只許門蔭嫡長子一人,若無嫡,則蔭庶長子,皆需要到二十一歲成丁之后才可承蔭。同樣都是初授流外階。
授階后得通過吏部銓選考試,通過后候職,若是通不過,雖保留流外階,但不得授職,只得繼續參加銓選,三次都不能通過,取消其流外階,承蔭資格自然也就取消。
“這起點會不會太低了點?”
魏征問。
過去宰相能蔭七八個十幾個兄弟子侄,甚至起始都是**品,甚至是七品。比如皇帝原來的親勛翊三衛,其中的親衛,便都是宰相公侯子弟,一進去最低就是從七品。
“官職是國家公器,是管理者,不能世襲。”羅成堅持。
到時大堆的紈绔子弟,無才無德,卻通過門蔭獲得官職,這豈不要亂套?
“真有才能者,可直接參與科舉考試,也可投身軍伍入朝廷講武堂,也是正途。若無才能,一個流外九等階,朕都不太想給。”
除此外,羅成干脆取消了什么致仕蔭補、遺表蔭補、郊祀蔭補、圣節蔭補、登極蔭補、冊后蔭補等等常蔭,其余如什么后妃生子等特蔭也全取消,門蔭就只剩下了一個制度。
品官、封侯、外戚雖都保留了門蔭特權,但每人不論職位高低都只許蔭一子,且得等到其子成丁之后才可正式承蔭授階,且授階有嚴格限制標準,都是流外的吏階。
只許蔭兒子,不許蔭兄弟、侄子、孫子,更不許說蔭門客、醫士這些。
至于諸侯推恩分封,羅成也重新調整,原來是所有兒子皆可推恩分封,現在羅成改了一下。
諸侯不論爵位大小,每一代只許三子推恩承襲,先嫡后庶,先長后幼。其中長子為不降等世襲爵位,其余兩子降二等襲爵,五世而斬。代代推恩分封,且分封出來的諸侯國,不再有從屬關系,初代世襲爵保留一個世襲外,其余推恩出來的爵位每代降兩等承襲,且最多傳五代,五代后就為庶人,除非能夠另外立功授爵。
甚至朝廷對諸侯封地,另設有郡縣,并派駐官員管理,駐扎府兵等等。
諸侯們最大的特權和好處,就是能夠擁有封地三分之一的兩稅稅收,專指戶稅和地稅,其余的工商稅等與諸侯無關。
諸侯未承封之子弟,可優先入國子監或講武堂讀書習武,但不另外給出身,入仕需要憑自己的本事去考取。
魏征聽完皇帝的計劃,也不由的感嘆,“改革力度很大,若真能推行,長遠看對朝廷是有大好處的。”
羅成聽出魏征言外之意,只怕這個改革會遇到很大阻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