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朝廷來說,地不少,地稅就不變,故此百姓遷不遷移,其實影響并不大。至于你說那些殖民地天高地遠難以管理,我倒以為也未必,朝廷可能讓市舶司代管,或者專門建一個衙門負責管理這些殖民地,對其征稅以及管理。朝廷連諸侯封地都可以管理,這些殖民地為何就不能管理呢?殖民者雖開拓殖民,對殖民地有更大影響力,但不可能會讓他們成為獨立王國的。”
殖民地小的時候,影響力也小,朝廷就算無法直接管理這些小殖民地,那他們對朝廷的影響危害也小,等他們發展大些的時候,朝廷必然就會派人去管理,甚至可能駐軍,到時其大權當然是在朝廷手里。
從長遠來看,羅成覺得鼓勵對外開拓殖民有好處。
大秦現在人口已經超過八千萬,雖然其中歸化蠻夷和奴隸就有兩千多萬了,但漢人依然有五千多萬,這得益于朝廷的戶籍清查能力,這幾年,把天下所有漢人都清出來了,沒有了隱戶也沒有了逃丁,就連過去的那些漢人奴仆,這幾年朝廷都把他們全都放良,給他們遷到邊疆授田分地。
許多光棍,由朝廷配婚成親,組成家庭,有些在過去是根本不可能成親的,但現在都成親了。哪怕是窮的要死的乞丐殘疾,到了邊地,朝廷也會想辦法給他們弄來胡女給他們成親。
胡女嫁了漢人丈夫,便入籍歸化,生下的兒女自然也就成了漢族。
這方面,沒有什么可自由選擇的,不可能一個高句麗女人嫁了漢人后還保留高句麗族的身份,也不可能說他們生下的兒女,可以自由選擇父親族還是母族,更不可能會有什么其它胡夷蠻族能有什么優待。
連邊地的那些蠻夷都要改土歸流,想辦法讓他們歸化入籍,讓他們變為諸夏,怎么還可能讓漢人血脈最后變成蠻夷呢。
在這種情況下,不要說多,二三十年后人口過億幾乎不是問題。而對于這個時代的生產力來說,其實也就只能養個把億人口了,再多,就很危險。
若是把邊疆新征服的這些地方開發出來了,那么或許還能再養活個幾千萬個把億人口的,但短時間內不可能完全開發。
所以說,得讓人口走出去。
除了朝廷主導的開拓,也得讓民間參與進來。
羅成的這些安排,其實就是隱含著對朝廷主導的未來開拓不太放心,他不是不相信自己,而是擔心自己哪天走后,太子嘉文接手后接不住。
歷史上唐朝安史之亂,真正要說來最大的根源其實就是大唐對外開拓的速度太快,而朝廷后續的管理根不上,脫節了。
李隆基時代,對外開拓,勝多敗少,邊軍十分強大,但是朝廷對外開拓雖然武功赫赫,可后續跟不上,或者說戰爭的回報與付出不成正比,這加劇了內部的矛盾,最終才有了安史之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