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重要的事情,才會報呈皇帝,由皇帝決策,或是在御前會議上,由重臣們商議。
此外,皇帝都是讓政事堂宰相們票擬,然后翰林院大學士們批紅。
秘書省的秘書郎們則會把這些票擬批紅的奏章,摘錄提煉,然后抄錄一起,形成一片簡報送呈皇帝。
如此一來,每天成千上萬的奏章,匯集到皇帝面前的,也就是一份最多萬言左右的報紙,每件事情頂多一句話,一些不重要的事情甚至都不會送到皇帝面前。
而且那些歷次科舉考試考出的狀元郎們出任的秘書郎們,還會替皇帝把這方方面面的事務,給分門別類,讓皇帝更加省心省事。
既能減少案牘奏章上花費的時間,又不會耽誤事情。
皇帝拿起簡報又讀起了第二遍,比起第一遍的迅速快讀,這一次皇帝速度放慢了一些,甚至對一些關注的內容拿筆在上面畫線畫圈,甚至在邊上做出了簡單批示評語。
等將一萬多字的簡報第二次看完,皇帝重新看了一遍自己剛才圈劃的地方。
做為秘書監的于志寧立馬上前,拿起簡報,“臣馬上讓人跟進。”
于志寧是在原秘書監王珪升任宰輔后接任的,他是隋朝太師于謹的曾孫,名門大族出身,又有才學。
“朕圈記、批示的內容,轉給政事堂和翰林院,讓他們傳閱,重新考慮下處置方案,回頭,記得再結果再上報給朕。”
“臣遵旨。”于志寧點頭。
一份簡報萬余字,朝廷和地方上的許多奏章,一般就是一句話記錄在上,格式一般就是發生了什么事,地方如何處置,府院如何處置意見,然后呈到皇帝這里。
皇帝要是對這事處置沒意見,則只是閱后許可,連個可字都不用寫。但如果皇帝對這件事情產生興趣,或是對府院處置有意見,那么他會用他特有的幾種圈記符號,來表示他對事情的不同關度程度,或是直接批文示下。
于志寧做為秘書監,手下有一大群狀元郎出身的秘書郎,這些人都是歷屆科舉之尖子,每天負責這份簡報,自然也是十分用心,不敢有半點差池。
但相比起政事堂和翰林院的那些宰相大學士們,卻又輕松多了。
要知道這每天萬把字的簡報,可是從每天成千上萬份的奏章上提煉抄錄下來的,許多一般的章折都是根本就沒抄上簡報,不用浪費皇帝時間。但是這些奏章,府院卻都是要一一處置的,好在翰林院分掌軍事,分擔了宰輔們很多壓力。
這么大的一個帝國,事務確實是太多了。
各種日常的,還有各種突發的,這讓政事堂九位宰相,翰林院九位大學士們忙的焦頭爛額,好多位宰輔甚至連兩任六年都沒有干滿,就請辭外任,或是干脆因病退居二線了。
實在是事務多,壓力大。
南方荊湖改造工程還在繼續,目前有些成效,但是距離十期完工還依然遙遠,偏偏最近荊湖暴雨成災,長江開始漲水,荊湖雖然經過幾期工程得以疏通了許多,但若是暴雨繼續,依然還是會形成水災。
當然,長江洪水,不僅僅是影響到荊湖兩岸地區,下游的江西、淮南、江東三路,也一樣面臨著極大的防洪壓力。
哪怕是朝廷年年防洪修堤,在江淮下游地區,依然設立了許多個泄洪區,為的是以應對那些幾十年一遇甚至是百年一遇的大洪災,一旦堤壩承受不住,就只能向泄洪區開閘放水,淹沒部份地區,來緩解險情。
雖說棄小保大,是不得已為之,可泄洪區若是淹沒,也一樣會造成無數人家園成澤國,無數百姓將成為災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