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靖迅速在心里計算了一下,全國編設三十六個軍區,每軍兩個軍,一軍滿編一萬二千,意味著若是滿編則全國保持兵力八十六萬四千人。
皇帝說平時只保持半編兵力,那么也就只有四十三萬二千。
但是騎士和軍官依然滿編,那么實際數量可能達到五十萬左右。
只是這騎士數量比有些驚人,一比五,那就是軍隊兩成是騎士,八十六萬多人,那豈不是得有十七萬多騎士?就算騎士劃分四階,不同級別騎士授給的田地、裝備、軍餉、津貼不同,但這數量是不是太多了點?
不過考慮到之前朝廷南衙有數十萬府兵,倒又是減少了大半不止了。
軍官占比一比二十,那也得有四萬多,哪怕低級軍官占據大多數,也很驚人啊。
十七八萬騎士,四萬多的軍官,然后再加上三十萬左右的義務兵,能撐的起大秦帝國龐大疆域的安全嗎?
“圣人,禁軍和內軍一點也不保留嗎?全靠軍區番上宿衛?”房玄齡有些擔憂的問。
皇帝和京師的安全,可是重中之重,若僅靠軍區的兵馬番上輪值,他總覺得有些不夠。
魏征提出,“不如保留內衙親軍?”
一來內衙親軍以勛戚子弟和忠良烈士之后為主,二來他們始終認為皇帝應當有一支專門的禁衛軍的。
可皇帝卻搖了頭。
保留內衙親軍,以什么形式保留呢?還是以現在的這種形勢嗎?那么這樣保留下來的親軍,以后依然只是宿衛京畿,只會越來越銀樣臘槍頭。而若是按現在軍區的形式,保留這個內衙親軍,征召義務兵,加上常備的騎士們,但久鎮京畿不打仗的內軍,早晚還是會墜落脫化的,留之無益。
倒不如干脆果決一點,從三十六個軍區中抽調精銳番上宿衛,只要輪值計劃做的好,既能保證宿衛的這些兵馬忠心可靠,又能相互制約,不會出亂子。
不過皇帝還是留了一手的。
他的軍區制沒有搞成節度軍鎮制,軍區與各道的關系是平行的,甚至是沒有關的,道的都督雖然統領一個軍區,但他們跟原來諸衛的大將軍們一樣,只是名義上是一衛大將軍,可并不能指揮各衛的一兵一馬,只有當他們拿到了皇帝的詔令,拿到了樞密院調令,兵部兵符,合在一起,才能以戰時行營總管的名義,調動兵馬。
并且,這些都督們就算能得到調令、兵符,可是他也只是負責軍事這塊,后勤錢糧軍械這塊,依然得歸各道的的布政使司等管,還同樣得接受按察使司的監督。
而另一方面,設立軍區,實行軍區制后,每個軍區又有相應的防御守衛防區,一旦該地有戰事,朝廷能夠立即下令調派當地軍區的軍官,征召當地軍區的騎士、調動當地營團的士兵,迅速的組成野戰軍,或防御或出擊,可以避免從其它地方抽調士兵所浪費的時間,不會貽誤戰機。
當然,皇帝更深層的良苦用心,還是要避免大秦軍隊最終出現強枝弱干的現象,不能出現強邊虛內,必須把軍隊牢牢的掌握在朝廷中央,掌握在皇帝的手中。
要不然,繼續現在情況下去,將來大秦軍隊不是變成了宋朝的禁軍軟弱無力,就是晚唐的藩鎮飛揚跋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