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也由此可知,顧氏在吳郡的確威名不小,即使顧莊并無官職在身,可那周鎮長官,卻如侍上峰。
而顧莊也很是受用,有模有樣地免罪之后,再對周鎮長官及商人提及了此來的目的。
周鎮長官及商人聞后,又趕忙朝謝不為與蕭照臨略施了一禮,再道
“言公子與裴公子予周鎮大恩,周鎮百姓定會銘刻在心。”
謝不為淡笑了笑,糾正道“是樊大人的恩德。”
周鎮長官連忙改了口,“是是是,這一切皆為樊大人所賜。”
謝不為點了點頭,再看了那商人一眼,又道“畢竟修建橋梁耗資甚巨,我們又是外行之人,其中詳具,還望勿要有所隱瞞。”
那商人也趕緊應道“小人不敢。”
謝不為便道“我有一請,我與裴公子也為行商之人,不知可否與阿公一道了解一下此中采買一事”
那商人似有猶疑,看了看周鎮長官,又看了看顧莊,遲遲沒有作答。
直到顧莊見謝不為眉頭微動,便主動出言道“有何見不得人的,既是言公子與裴公子出錢,那他們說什么,便該是什么。”
這般,商人才躬身應了下來。
之后,謝不為便當著顧莊的面,開始與周鎮長官商議修建橋梁中的各種具體事宜。
次日,謝不為與蕭照臨赴周鎮集商之處,與那商人一道擇選合適的供材商家。
一般來說,若是官方主持基建,采買之人也定是官身,但民間基建,則是得了地方官員允許,便可自行采買。
那商人名叫徐慶,與周鎮長官關系匪淺,且為人十分謹慎。
顧莊不在后,他便鮮少與謝不為言語,甚至顯得有些怠慢,可謝不為直覺,此人并非是傲慢,而是似在提防著什么。
也果真,在謝不為委婉提及,是否可以以次充好來節省銀錢的時候,徐慶連忙退了幾步,再垂首道
“我從未聽聞過此事。”
這句話后,便是一問三不知了。
謝不為與蕭照臨都能察覺到,這徐慶越是如此謹慎,就越說明此中有什么貓膩。
而謝不為也曾了解過,修建太湖長堤的建材,乃全為周邊鄉鎮供給,周鎮也在其中,若說這徐慶“從未聽聞”,不免有些掩飾過了頭。
不過,徐慶不愿說,謝不為與蕭照臨也不好再多問,以免引起徐慶的警惕,從而暴露什么,便只表現得興致缺缺,又故意互相“低語”道
“他既不知道,我們自己去問那些木商便是了。”
語罷,謝不為便“拙劣”地尋了個借口,讓徐慶在原地等候,再與蕭照臨兩人依次而問。
此地共有五家木商,在聽到謝不為“以次充好”的要求后,竟無一例外,都表示了從未做過這種事。
并還有人“苦心”勸誡謝不為與蕭照臨,道修建橋梁本是積福之事,不要因此損了功德。
謝不為這才明白了,無論是誰在背后指示,這些太湖附近的供材商家一定都接到了要守口如瓶的消息。
而這其實也在謝不為與蕭照臨的意料之中,畢竟他們如今身份普通,確實很難直接從這些商家口中得到什么有用的證據。
就在他們準備先行返回,再思索其他辦法的時候,忽然,卻有一穿著稍顯破舊的中年男子從一旁走了過來,并小心翼翼地喊住了他們。
“不知二位貴人可是要買木材”
謝不為愣了一下,但很快便反應過來,笑著應道“正是,我們準備在鎮中修建一座木橋,可到現在都還未找到合適的。”
那人點了點頭,卻也沒有再多問,而是站在原地猶豫了一會兒,才繼續開口道
“不瞞貴人,我本也是周鎮的木商,但因一些變故再也經營不下去,便準備回家務農,可手上還積累了不少木材”
這人話并未說盡,謝不為卻清楚了這人的意思。
且聞“變故”二字,又直覺這其中定有什么值得了解的事情,便也就主動道
“若是方便的話,勞駕領我們去看看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