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總疑惑萬分,問道:“耶穌裹尸布是贗品,你確定?”
李禮道:“我也不能確定,歷年來各界也是眾說紛紜。大家對碳-14鑒定的結果充滿了不同的看法。
比如說有病理學家說裹尸布上耶穌的輪廓偽造者不會偽造得如此繁雜細致;比如說有?生物學家用氣化理論進行解釋;比如說還要一位叫做伊茲貝爾·皮澤克的畫家,他說人類繪畫歷史上,沒有輪廓的畫是不存在的,裹尸布上留下的影像卻沒有輪廓線,所以碳-14的結果不靠譜;
馬克斯·弗雷研究了裹尸布上的花粉……紡織學專家G·羅斯教授分析了兩小塊裹尸布上的小碎片和一些亞麻線,從紡織學的角度進行研究,他發現這塊裹尸布有著遠古時期圣地的特征……
……
耶穌裹尸布的真偽,我認為永遠也沒有一個讓所有人心悅誠服的結論。”
丁總笑了笑,“你小子……你確定你是個群演?耶穌裹尸布都了解得這么深刻?”
“其實,他是個醫生!”某木乃伊道。
“哦,”丁總點了點頭,問道:“世界三大表演體系是什么?”
“……”李禮,“世界上并不存在什么三大表演體系。”
“嗯!李禮也是這么說的!”
李禮:“……”
高媛媛:“……”
丁總想了一下:“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戲劇體系中,最關鍵的點是什么?”
李禮:“思想的要素!”
“說下去。”
“比如說演員要深入地挖掘劇本的精髓、動脈、神經和脈搏……
其實斯坦尼在思想上有一個重大的轉折時間點,1915年,在普希金悲劇《莫扎特與薩利耶里》中扮演‘薩利耶里’失敗,這時他意識到了表演過程中外部技術、形體動作的重要性。”
“嗯!”丁總嗯了一聲后,想了半天不知道問啥了。
其實,李禮說得對不對他也不知道,他就是瞎問問而已,也就順耳一聽罷了。見李禮語言連貫沉穩,他知道李禮應該是準確無疑的。
這部劇的副導演對眼前這名群演來了興趣,道:“我問你一個,表演中,動作的三要素是什么?”
李禮:“做什么、為什么做、怎樣做。”
副導演再問:“那什么叫言語動作?”
眾群演低聲議論:
“言語還有動作?”
“言語當然有動作了,嘴不動的話,怎么說話?”
“不能這么通俗直白吧?”
……
李禮:“所謂言語動作,是演員實現劇作者思想的主要方法,是演員表現力中可能性最豐富的因素和影響對手的最完善手段,所以,是動作的最高形式。
言語動作,與心理形體動作密不可分。”
這時又有一個女人按捺不住了,問道:“戲劇藝術的四要素是?”
李禮脫口而出:“劇本、演員、觀眾和劇場。”
“戲劇表演中,首先引入第三個演員的是誰?”
李禮:“索福克勒斯。”
女人一驚,誒呀,這種細枝末節的東西都知道?她沉吟了片刻,道:“他什么時候死的?”
眾人:“……”
李禮皺了皺眉:“索福克勒斯在世時間大概在前496——前406。”
……
很快,整個劇組的人全都疑惑了,在劇組里,還有這么牛逼的人存在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