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鏡正欲施禮退下時,忽聽帝王問道“洛陽奉仙宮中幾名真人所卜得的禍星現世之說,國師可有所得”
半月前,洛陽奉仙宮中有卦言送入京師,道是得奉仙宮中供養著的神鹿指引,卜得了禍星現世,沖克帝星之大兇之兆。
適逢戰禍四起,此卦言并未宣揚出去,但卻是帝王心中的一根刺,徐正業已死,此禍星是指何人道州卞春梁還是那些蠢蠢欲動的李家子弟亦或是
在此類卦言之前,沒有哪個帝王不希望得到一個更為明確的指引。
若無更明確的指引,歷來因此選擇寧可錯殺不愿錯放的帝王亦比比皆是,但那是為昏聵之舉
同天鏡提及此事時,圣冊帝曾言朕不愿成為一個多疑昏聵的君主,朕今已被逼多疑,實不愿淪為昏聵之君。故請國師助朕,除禍扶正,共尋天下太平之道。
而此刻,天鏡慚愧道“禍星之說,貧道當下尚無所得。”
圣冊帝亦不見失望之色,只頷首準允了天鏡的告退之禮。
看著道人離開內殿,圣冊帝視線輕移,習慣地落在了那樽香爐之上。
她自語道“無論無絕如何幫忙遮掩,可朕還是認出阿尚了,阿尚是朕懷胎十月生下的親生骨肉,遠非凡夫俗子可比,縱她改換容貌淹沒于蕓蕓眾生之內,朕亦能將她辨出。”
“母女血親,是為天地間最深的羈絆,是割舍不斷的。”
圣冊帝略有些疲憊地閉上眼睛,想到常歲寧因擅自謄抄藏書而在朝堂之上惹起的非議,復緩聲道“朕仍相信,吾兒必是回來助朕的,而非是與朕為敵的禍星。”
而遙想往事,一樁樁一件件,從小到大,阿尚所走的每一步,都從未令她失望過。
她至今仍能回想起,在她替阿尚穿上男孩衣袍的那一刻,懵懂的阿尚曾拿稚氣十足的聲音與她保證母嬪放心,阿尚絕不會讓您失望的
彼時如此,之后事事如此,她的孩子說到做到。
后來,陪伴她許久的嬤嬤也曾感慨,殿下是個好孩子,好似生來便不會讓人失望的好孩子。
她也這樣認為。
現下,她仍愿意這樣認為阿尚,是不會讓她失望的。
大云寺中,各處在為住持方丈的后事而有條不紊地忙碌著。
暑天尸身不宜暴露停放太久,出家人了無牽掛,無絕當日午后便入了棺,入棺之際,天鏡始終在旁相送。
他對無絕始終是有相惜之心的,在他看來,二人本是同道中人,本該引為知己,共參此大道,可無絕待他始終有莫名的敵對之心。
天鏡時常回想,自己究竟何時得罪了此人,但總也想不出答案。
是因存有相爭之心嗎也不是,無絕對功名利祿并無追求,這些年來之所以肯自困于此,不外乎是為了那座天女塔中的法陣而已,而今法陣已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