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她意外的是,她竟然看到了魏叔易的來信。
她有好些日子沒見到魏叔易的動靜了,有關段真宜的也沒有,她幾乎已經能夠斷定自己是被認出來了。
這母子二人,一個賽一個怕鬼。
如今魏叔易來信,是總算克服了這份與生俱來的恐懼嗎
常歲寧好奇地展信,果見信上內容“很不魏叔易”,字里行間再沒有了常見的散漫玩笑,及見縫插針的挖坑試探,就連字跡也肉眼可見地少了飄逸之感,多了份“規規矩矩”
不似“魏叔易”,很是“魏侍郎”有一種強自鎮定之下做出來的一本正經的官氣。
試圖用這名為官氣的冷靜外衣,來掩飾背后的緊張。
他的一本正經處在于,信上所言皆是公事。
他意在提醒她東羅或有攻來江南腹地的可能,她此刻處境艱難危急,務必再三謹慎。
又與她道,圣人已松口答應再給江都增派三萬兵馬。
三萬兵馬,短時日內雖無法用于水戰,但陸地上的防御也決不可松懈,對眼下的常歲寧而言,自然是不要白不要的好處。
說完兵馬,魏叔易又提到了糧餉軍資,信中讓她不必為此憂心,他已催促戶部加緊此事,秋冬的御寒之物也在籌備當中了,后續他也會跟進此事,她只管安心御敵即可。
所以,那三萬兵馬也好,糧餉軍資也罷,都算是他替她從如今緊巴巴的朝廷手里要來催來的。
換作往常,魏叔易做了這些,言語間必然是要同她邀功,讓她記他一個大人情的,但這回半個字都沒提。
他也未有說起家中母親的情況,只在信的最末尾處,綴上了唯一一句稍有私心的問話,卻也僅有四字而已近來安否
常歲寧思忖了一會兒末尾既有問話,那便是想讓她回信的意思吧
那她可就回了
回頭可別怪她故意去信嚇他。
這半年來,她可是一封信都不曾主動給他寫過的,她可不是喜歡故意嚇人的人。
于是,常歲寧提筆回信道謝,并給予了中秋問候,想了想,順便把重陽節也一道捎帶上了。
于謹祝重陽安康之后,她又提筆補上一句順問伯母秋祉。
寫罷之后,常歲寧對著信紙滿意頷首。
雖然她不喜歡嚇人,但偶爾逗一逗段真宜也挺好玩的。
七夕當日,江都城中,無二院正式掛了匾。
常歲寧到底是趕回來了。
沸騰的喧鬧聲中,仰首看著高高懸掛起的匾額,常歲寧眼底有著報以希冀的神采,她將會為這座書院傾注她所能給予的一切,令它生長于日光之下,予它甘雨時露,望它早日茁壯長成一株大樹,以捍大盛根基。
隨著無二院掛匾,內里雖仍在加緊修建,但考核入院之事也已開始正式提上了日程。
第一批,取的乃是文士,將分入文學館與算學館兩大學館之內,其中每館又分有“四堂”,將根據入學者的資質及所學程度,做到分堂教學。
這兩座學館也是最早開建的,如今已近竣工。余下尚未對外公開招生的其它三大學館,則仍在修建當中。
但有關余下三大學館所屬學科,江都城中已有確切風聲傳出,令人意外的是,這三大學館并非尋常學科,也并非如起初傳言那般“要仿照國子監,以學生出身高低不同分館而授”,它們甚至與“文道”并無直接關連,歷來更不曾聽過有人為此專門設館教學
聽聞那三大學館,竟然分別為匠學館、農學館、醫學館
常刺史這竟是要培養匠人,農者,及醫者
各路學子在為考入無二院的文學館與算學館而緊鑼密鼓地備考之際,有關余下三館的消息也在火速傳開,在許多家中世代行醫,務農,或有一技之長的人群中掀起了不小的轟動字都認不得太多、甚至一字不識的他們,竟然也有機會進那無二院去
往后可不能再說“什么都不會做,干脆回家養豬算了”此類之言了,據說那無二院的農學館里,就連養豬的也要養得好的,還能當老師呢請牢記收藏,網址最新最快無防盜免費閱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