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歲寧設立農、匠、醫三館,并非是臨時起意之下的異想天開。
此番她搜羅而來的世家藏書之中,不單有書學治國文道,那些涉獵廣泛的書籍中,如治水,易算,工造,醫道,農學等,也包含良多。
她之所以非要截下那些藏書,正因其中不單有興國之道,更不乏“活民之術”。
民以食為天,食之本源、國之根本即為農學,其緊要程度自不必多述。
而工匠之道,亦滲透在方方面面,下至勞作農具,再至各類建構,日常觸手可及之物,甚至是軍械改進,皆有匠人的身影與智慧。
許多被稱之為雕蟲小技、奇技淫巧,乃至被主流權力認為不利于統治人心,因而貶低打壓的奇思妙技,若能得以善用改進,便會帶來事半功倍之效,可使人們的雙手得到釋放,從而參與到更多的生產之事當中。
常歲寧之所以會有此等在時下看似“迥異”的想法,是因經歷使然,多年的軍中生活,及行走于民生疾苦間的切實經驗,讓她無比清楚匠工之道所能帶來的益處之大。
因恐懼于紛雜的奇技會惑亂民心,會使人玩物喪志,不事生產,乃至不利于以儒學之道統治民心,會增加治下難度,故而便設法打壓,不認可匠工的價值,這無異于自縛其足,自蔽雙目,因噎廢食。
在常歲寧這里,大力培養重用匠工,是她當下必行之事。
哪怕這一步跨得有些大,需與時下價值取向抗衡,必會招來非議與阻撓,她也一定要走出這一步,大盛內憂外患交加,務必需要猛藥救之,方能有轉機出現。
亂世更易滋生新的秩序,而掌控話語權與分配權的人,便可去制定新的秩序眼下她有能力這么做,便當去做。
至于猛藥之后有可能出現的弊端,到時自會有更適宜的手段來制衡替代,想要一件嶄新的事物與秩序面世,第一件事務必要先讓它飛起來,之后再由統治者去權衡制約它該有的落點,若有偏離,便一點點去修正它。
現如今她要做的,便是讓江都先“飛起來”。
除了農學與匠學之外,醫學則是拿來保障生民安危的一道盾牌。相比其它,醫學存在的意義是毋庸置疑無人質疑的,此乃人類乃至萬物生靈求生之下誕生的自救之法,是與天爭命的偉大執著。
醫道的延續與前行,并不局限于一州一國,它是整個人道生機的恒常追求,理應要被重視發揚。
治國安邦之策,詩詞文學璀璨,是世人眼中最為高尚的浪漫。
然而,廣茂的糧田,生機健壯的牧群,鑄造器物時的滾燙鐵水,芬芳或苦澀的草藥,一切為生存而揮灑的汗水,也皆是另一種浪漫。
一切為人道的延續而誕生出的智慧產物,皆為光輝。
這片土地上的生民智慧總是有跡可循的,正因祖祖輩輩寫在骨血里的辛勤與智慧,方有華夏血脈千百年的傳承不滅。
這些致力于不同領域的智慧,當相互協作,各取所長,前路方能走得穩固扎實。
正因這些智慧的存在,常歲寧縱然兩世為人,依舊堅定地認為,這片土地上最寶貴的資源,永遠是這里的子民。
唯有人口,才是無價之寶。
所以她如今要在江都試著造一方適宜智慧生長的溫室廣廈,讓他們先活己,再活人,繼而活世。
行路難,多歧路,但她相信,若懷生生不息之志,便必有成事之時。
“老錢啊”
江都刺史府中,王岳拿一種很新的稱呼同好友感慨道“我如今越發明白你為何會選擇常刺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