駱觀臨選擇常歲寧并非他本意,說了很多遍了,他是被裝在麻袋里擄來的
當然,他是在心里說的。
這么曲折并丟人的事情,他并不打算與王岳分享。
王岳兀自感慨道“近來固然忙碌,然而卻覺分外充實,好似今日丟一顆種子入土,明日即能看到它抽芽”
是為累的有回應。
付出得到回應,聽似尋常,但于時下而言,卻是一種很可貴的體驗。
王岳少年時也曾有過壯志,但他的性情與駱觀臨不同,駱觀臨是個敢于去撞南墻之人,縱然頭破血流也不會退卻。但王岳若覺時機不對,沒有把握之下,便只想趴著不動,多少有點守株待兔的精神在身上。
王岳時常覺得,他很像是老母親鍋里燉著的老鴨子母親喜歡將一道菜反復燉食,一次吃不完,便回鍋重燉,故而再老的鴨子都能被母親反復燉煮的軟爛如泥。
他這只鴨子似乎也注定就這么爛在鍋里,一輩子大約都要郁郁不得志了。
今次他留在江都,算是形勢所逼,趕鴨子上架之下才有了決定
但王岳干著干著,倒越發覺得有盼頭了。
此刻甚至忍不住感嘆“吾雖已近暮年,然若能施展年少抱負,卻也為時未晚。”
多少比他有才能之人一輩子也就庸庸碌碌地過去了,能有機會壯志得酬的,總歸是鳳毛麟角。
故而有言道,千里馬常有,伯樂卻難尋。
隨著一條條由常歲寧定下的政令實施下去,王岳開始對這個被冠以野心勃勃之名的少女改觀了。
他起初是害怕常歲寧的,害怕她野心太大,行事太過不知收斂,注定曇花一現潦草收場。
可眼下看來,若非是因為她的“野心”,她的強勢,她的敢爭敢搶,她又何來機會據下江都,做下這些前無古人之舉呢
這世道,想要做事,不是憑嘴皮子和幾句動聽的言語,就能夠讓人跟隨奉行的或許,江都正需要她這樣“先兵后禮”之人來救。
她是真正在救江都啊。
故而,無論朝堂之上如何貶低忌憚她,江都的百姓待她卻敬重感激。
就連之前那些被她“盤剝”過的富商,如今也甘心積極配合她的政令行事,因為他們逐漸看到了切實的益處這位刺史大人積極打通各處商道,絲毫沒有官架子,親自為江都爭取來了許多商機,尤其是與宣州和州之間的商業互通,甚至要比未經戰事前的江都來得更加密切。
她的諸多招引人才落戶求學的舉措,也給江都帶來了新鮮的血液,有人的地方便有商機。如今凡入江都者,有錢的花錢,沒錢的也被就地規整安置,出人出力,總之,人和錢,至少得留下一樣。
有利可圖之下,那些富商們又有什么道理不跟從配合呢
如今放眼江都,官,士,商,民,或為利,或為名,或為存,竟逐漸稱得上上下一心,人心服帖至極,故而刺史府的政令施行格外通達。
可她才來江都多久
又因年紀太輕,資歷太淺,且是個女郎,而背負諸多質疑與非議可她就是在這樣的情形下,把江都迅速擰成了一股堅固的繩,朝著她想要的方向發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