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孝天皇這才敢帶著眾人起身,使人備上車馬。
“我等屢屢傳信召回石本武彥,但一直未得其蹤跡,或是已被冬日海上風浪吞沒”有倭國官員給出了足夠友善的推測。
常歲寧似領會了他這一瞬的遲疑,語氣平靜地道“待此事了結后,我方可試著聽一聽天皇的求和之意。”
這并非是他們胡亂揣測,而確實正是常歲寧的用意所在。
她不是來聽這些人賠罪哭訴悔意的。
明孝天皇強忍著心中恐懼與起伏,將早已備下的求和書奉上,讓常歲寧
過目。
他們很快反抗起來,甚至是直言叱罵,一改方才悔恨交加的臉色。
難道只憑這些人跪下磕幾個頭,流幾滴淚,一切就能一筆勾銷嗎
常歲寧滿意點頭“如此,我便使人草擬一封奏折送往我朝京師,請示議和章程。基于你我今日約定,后續若我朝官員再有補充之處,也請天皇大人多予配合。”
果真就是這樣一個少女,率軍一路打到此處,叫他們近乎全軍覆沒,又親手斬殺了藤原家作戰經驗最為豐富、身手最為出色的武士嗎
那些主戰的官員,及各家族主事之人,皆已隨同到場,此刻無不滿臉慚愧。
明孝天皇帶著身后眾人,就此驚惶地跪伏了下去,又向大盛京師的方向連連叩首,滿面慚愧悔恨,涕淚俱下地賠罪。
相反,石本武彥的那支萬人隊伍,反而遲遲不見歸訊。
常歲寧隨身帶著以薺菜和何武虎為首的兩千親兵入了城,白鴻和元祥,則帶兵分布在周圍,一個負責島陸,一個負責水上,和東羅軍一起,嚴密監視把控著倭軍動向。
他口中有倭語,也有大盛漢話,倭語部分,由他身側同樣戰戰兢兢的譯官從中轉述。
常歲寧將那一折求和書合上之際,道“除此外,我也有兩個提議。”
早已等候在此的明孝天皇與眾大臣,很快見到了那名在他們眼中嗜殺殘暴的大盛主帥。
天皇也無姓氏,但那是因為在倭人眼中,天皇是神,不是人,故而不需要姓氏。
被點到姓氏的貴族們,皆不敢怠慢,神情鄭重而又不安。
堂中的官員,及明孝天皇,皆已面色慘白,通身冷汗。
這些人,或多或少都在這場伐盛的戰事中占據了分量。
除此外,在這里能夠擁有家族姓氏的,皆是權貴人物。
坐在上首的常歲寧,轉頭看向站在一旁的明孝天皇,給出他兩個選擇“不知天皇大人是想自行處置這些罪犯,還是交由我手下之人動手”
但那些人,尤其是貴族家主,根本不可能甘愿受死。
“天皇陛下早在半月前,已經下令讓藤原麻呂撤軍歸來請罪,然而藤原麻呂一意孤行,未聽召令”
那少女端坐原處,面色無分毫變化。
在倭國建立定倭府的要求,換作以往,倭國必不可能同意。
“還請貴國高抬貴手,憐惜無辜島民”請牢記收藏,網址最新最快無防盜免費閱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