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開始試圖接受途中“知己”們的贈予,但令人心寒的是,他之前不受他人贈給的美名已經傳開了,眾人漸漸覺得贈他金銀,是對他的一種折辱,于是再無人敢提
唯一值得慶幸的是,好歹還愿意請他做客吃飯。
但也不是每天都有人請的,于是鄭潮的游歷狀態,很快從拮據惡化成了貧瘠。
若非如此,他也不能這么快下定決心來江都投奔常歲寧。
聊到后面,常歲寧示意喜兒退了下去換茶。
隨著喜兒退出去,廳內其他下人也會意地無聲退下。
“于滎陽分別時,鄭先生提起過,欲尋可安天下之人,不知如今先生心中可有人選了”常歲寧拿請教的語氣詢問。
鄭潮不置可否地一聲嘆息,好一會兒,才道“據在下看來,如今勢力分裂嚴重,倒只有益州榮王府,稍顯歸心之勢”
他不避諱地道“這一路來,許多人私下同我提起過榮王之德,我也在益州附近停留過據我親眼所見,時下的確有許多有識之士聚往益州,而榮王亦不曾拒之門外。”
常歲寧對此心知肚明,不單是有識之士,許多勢力和官員見勢暗中也已有偏向榮王的跡象,欲扶持榮王“撥亂反正”,重振李氏江山。
拋開其它不提,論起歸心,李家人的身份,在這亂局中,總有著無可替代的優勢。
故而,有件事,她也是時候認真考慮一二了。
面對鄭潮對益州榮王府現狀的敘說,常歲寧未發表看法,只問道“先生既已接近益州,必然也是被榮王仁名吸引,既如此,為何過而未入依先生之聲名學識,若主動前往,必得榮王禮待重用。”
鄭潮笑嘆一聲“實不相瞞,投入榮王門下,鄭某也的確曾有過這般心思。”
常歲寧靜等著他往下說。
“但我想了又想,到底未能下定決心”鄭潮微微搖頭,思忖著道“此一載來,可謂先見世道之疾苦,再見大局之分裂,而后所見,卻是自身之小我。”
他道“鄭某毫無大志,并不向往廟堂之高,功名利祿于我實如浮云”
這話旁人說來,常歲寧或要掂量一二,但由鄭潮說來,她卻毫不懷疑鄭潮若果真有投身權力場的欲望,在鄭家勢大時,他有的是機會。
所以她雖盼著鄭潮前來,卻并不擔心鄭潮會被人拐了去。
相反,她早已料到鄭潮會來,這份篤信,源于她手握“寶器”這份“寶器”,之于鄭潮,是堪比麻袋的存在。
“至于匡扶明主似乎并不差鄭某一人。”鄭潮自嘲而坦誠地道“且權勢爭斗,非我所喜,亦非我所擅。”
想昔日他應對族中那些虛偽面孔,亦或是與他意見不合者,他便通常以發瘋消沉的方式來應對若到了榮王府,那么多謀士勾心斗角,他只怕自己會隨地發瘋,那場面恐怕不美。
所以,他做了個從心的決定來江都吧。請牢記收藏,網址最新最快無防盜免費閱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