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孫寂也露出笑意:“看來先生在這風水宜人之處,找到了心中歸宿。”
他道:“江都的確是個好地方,晚輩一路而來,常有誤入桃源寶地之感……先生所追求的學政之道,的確惟有江都與常節使能給。”
鄭潮笑著嘆息一聲,間接表明態度:“是,得此知遇之恩,自當竭力相報。”
話至此處,長孫寂才道:“實不瞞先生,晚輩此次秘密前來江都,是受常節使回信相邀,共商擇主大事。”
鄭潮微感錯愕——怎么個事?
合著這位長孫郎君試圖去信勸服常歲寧未果,反而被常歲寧誆來了江都?
她這抓著麻袋的手,抻得倒是真夠遠的。
“共商擇主大事”……
鄭潮在心中品了品這句話,再看面前顯然信以為真的少年,心中莫名幾分同情,道了聲“原來如此”,不由得問:“……世道如此之亂,長孫郎君親自遠赴江都,家中族人竟愿應允嗎?”
這話中另有深意,畢竟鄭潮很難相信此時還會有人愿意相信常歲寧沒有自立的野心,更何況是長孫氏的族人——
“族人本不贊成,是我執意前來。”長孫寂認真道:“我與常娘子在京中時便有交集,我信得過她的為人,相信她不會欺瞞于我。”
他知道,經歷了無數風雨人心的族人們更為老成,但是他再三猶豫之后,還是更相信自己的判斷。
他如今既為長孫氏的家主,聽取族人們的意見固然是他的本分,但他亦不能失去自己的判斷——正因這一句話,他才得以說服了幾名叔伯。
當初他小姑被明謹所害的真相是常娘子以身設局揭露,他身為親歷者,曾親眼見識到了常娘子的膽氣及公正之氣。
為此,他愿意堅持前來,這是他表達信任的誠意。
黔州所在的黔中道已被榮王掌控,面對榮王的招攬,他們長孫氏族人一直維持著曖昧態度,而這終究不是長久計。
在許多個日夜的迷茫中,長孫寂都很想聽一聽常歲寧的想法——她是心懷膽氣者,也是時下不容忽視的群雄之一。無論最終意見能否達成一致,她的話,都很值得一聽。
途中聽聞了常歲寧收復洛陽的消息之后,長孫寂更加堅定了自己的看法。
鄭潮聽著少年人那一句赤誠無比的“我信她不會欺瞞于我”,默了一下,不置可否地笑了笑。
鄭潮這笑意中并不帶諷刺,身為曾經士族子弟間的頂級叛逆者,鄭潮從不試圖去取笑懷赤心之人。
他只是有點迷茫,這長孫郎君如此篤信常歲寧不會相欺,懷此信任之心而來,如若被辜負,必不可能輕易妥協……常歲寧如此算無遺策,會想不到這個后果嗎?
食君之祿分君之憂,鄭潮覺得自己有責任從中試探一二:“長孫氏扶持李氏之心……不知可有更改?”
長孫寂眉眼間神色堅定,微微搖頭:“絕不更改。”
這是他祖父臨去前的遺志,亦是他長孫家的使命,這使命本身甚至高于一切利益。
鄭潮點了頭,沒有急著再多言。
長孫寂則表明了此行來意:“晚輩此來江都耗時足足數月之久,行至中途,才知常節使已率兵離開江都。加之今日天色已晚,晚輩一行便打算明日一早再正式登江都刺史府門拜訪。在那之前,晚輩想來見一見鄭先生,先生乃常節使看重之人,晚輩斗膽欲問一句,不知先生可知常節使所擇明主是為何人?”
常歲寧不在江都,少年人對刺史府中人等實在陌生,便想在登門之前,心中多少有個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