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料,這句話卻成了他的遺言。
這名太監至死都沒能反應過來……一向性子沉穩脾性溫和的肖旻,怎會突然當眾向自己這個欽差拔刀?
肖旻此舉,等同宣告了與朝廷割離關系。
然而此舉之后,肖旻便再沒其它動作,似乎處于了躊躇猶豫之中。
李琮見形勢有變,傳信于榮王,提議可試圖拉攏肖旻,為榮王府所用。
除此外,李琮在信上向榮王請罪——屢屢刺殺肖旻未能成手,請求榮王責罰。
榮王未有責怪,反而稱贊李琮懂得依照形勢變化而調整計劃,可見格局靈活,頭腦清醒,知曉何為利益最大化。
榮王鼓勵李琮游說肖旻歸順,同時提醒李琮多加留意肖旻大軍的動向。并且只給李琮一個月的時間,若一個月后肖旻仍不肯為榮王府所用,即便集重兵攻之,也務必將之除去。
此外,榮王提醒李琮,時機已至,另一件事可以著手實施了。
面對李琮暗中的招攬,肖旻表現出的是舉棋不定的搖擺態度。
因手刃欽差之舉,肖旻及他手下大軍在嶺南道的處境暫時得以緩解,與此同時,他與長孫家敲定下的計劃,正在緊急而隱秘地進行著。
年關將至,山南西道的戰事卻未因年節而停止。
臘月廿五,山南西道雨雪交加,路滑難行,被天子一道道嚴令催問戰事進展的朝廷大軍唯有被迫暫時休整。
軍帳內,年邁的玄策府老將柴廷,正在燈下翻看朝廷最新傳來的文書。
自出兵山南西道以來,朝廷的人心便如一根細弱的發絲,始終懸于刀刃之上,幾乎每日都會傳書詢問戰況。
然而今歲是個寒冬,西面又多雨雪,戰事進展并不算順利,因急行軍作戰而病倒的將士也不在少數。
有狂風卷起厚重的帳簾一角,頭發稀疏花白的老將看向風雪呼嘯的帳外,蒼老到顯出了幾分渾濁的眼底藏著憂色。
這時,一名士兵入內,捧來了一封密信。
柴廷接過,見信卻是微驚。
是榮王李隱的親筆信。
李隱親自來了山南西道,邀他見面相敘,信上言辭懇切誠摯……
柴廷猶豫間,視線落在了信尾的署名之上——太子效叔,李隱。
看著那“太子效”三字,柴廷枯老的手指握緊了信紙邊沿。
見面之處在朝廷大軍扎營處二十里外,官道旁一座供行路人歇腳的涼亭內。
雪未停,榮王在亭內支了爐子取暖煮茶。
大家晚安!最近轉碼嚴重,讓我們更有動力,更新更快,麻煩你動動小手退出閱讀模式。謝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