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天下人”相請主持大局的榮王府,順理成章地開始著手準備動兵事宜。
而在那之前,榮王府需要先打通橫在山南西道的那一層阻礙,也就是那些未能歸京救駕的朝廷大軍。
李隱親自動身去往了山南西道。
同上一次雪夜單獨約見柴廷不同,李隱這一次是公開出現在朝廷大軍面前,并誠懇相邀大軍中的近百名部將共商大事。
這近百人中,包括柴廷,包括監軍太監,也包括聽命于女帝的武將,他們曾試圖拼力趕回京師救駕,卻被先前只守不攻的山南西道兵力絆住了腳步,就連黔中道也出兵截斷了他們的歸路。
他們很清楚這背后是誰的授意……京師被卞軍所破,眼前的這位榮王殿下不無責任!
但事實上,各方卻無人將這責任歸咎于李隱,是他們朝廷主動動兵討伐山南西道在先,一切后果便皆是朝廷決策有失……而時至今日,李隱也從未承認過與山南西道及黔中道的主從關系,包括他此時坐在這里,也是以一個“講和者”的身份出現。
許多時候,真相未必被隱藏得多么高明,之所以無人去戳破它,不過是出于對利益得失的衡量。
正如段士昂之亂,朔方與嶺南節度使之死,當真沒人質疑李隱嗎?但即便如此,仍不妨礙李隱所到之處人人高呼仁德。
一些含糊的對錯,上面的人只需要解釋否認一句,經中間的人附和一番,
他們這近百名武將,勉強算得上是中間者,所以他們還有思索的余地,而真正的無數下層者根本不具備分辨真假的能力和權力,上面傳下來怎樣的聲音,他們便只能茫茫然聽從那樣的聲音。
真相從來只在掌握話語權的人手中。
他們作為中間者,或可試著去追問戳破,但這對他們而言又有何意義?同李隱掰扯對與錯,黑與白?他們又能從中得到什么結果?
這世道從來不是憑一句是非便能定成敗的。
京畿已失,天子與儲君倉皇逃至洛陽,而洛陽已被常歲寧把控……
而他們原先的十五萬大軍,經過這半載的對戰,以及一整個寒冬的損耗,如今僅余下了十一萬人。
且隨著京畿朝廷的崩塌,這十一萬人當中也開始出現各自為伍的跡象,天子和儲君必然嘗試過從洛陽向他們傳達指令,可是……他們卻從未收到過半片傳書詔令。
他們與朝廷之間的往來與關連已悉數被切斷了,而他們所剩下的糧草也已不多。
近日來放眼望去,軍中已是人人自危,士氣一片茫然不安。
尋常士兵惶恐茫然,身為部將也必須開始正視自己的處境。
他們失去了與朝廷的連接,朝廷同時也失去了對他們的掌控,那長久以來如大山般壓在上方的軍令與君命突然消失不見,立場界限也變得模糊,他們心間便隨之出現了一些從前未敢有過的聲音——
榮王或有德行道義有損之嫌,可朝廷與天子,當真就是正義無暇的嗎?若是,那卞軍所到之處何以會人心頃刻潰敗?
答案淺顯到甚至顯得這個問題本身都無比幼稚可笑。
所以真正的答案或許是,談論道義是沒有意義的。
在這道德底線被模糊的亂世中,很多人得出了這樣的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