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神力通天的大祭司也未能救活汗王。
汗王之死,勢必會影響到戰局。
依照傳統,王庭官員很快召集各處人馬返回,為王發喪。
阿史那提烈起初帶大軍四處搜尋盛軍蹤跡,行蹤難定,又因大雪阻途,第一次傳信的人并未能尋到阿史那提烈,直到后來阿史那提烈帶軍扎營,第二次傳信的人才終于將王的死訊帶到。
唐醒最初設想的便是盡快召回阿史那提烈,以解自家主公之困,但卻未能如愿,因此他方才入帳,第一句話便是自己「辦事不力」。
李歲寧卻不這樣認為,她聽到此處,道:「阿史那提烈此人的主戰之心比之他的王兄有過之而無不及,即便他得知了汗王死訊,必然也不會甘心就此退去。」
「且這樣也好。」她說:「若他果真回了王庭,之后再想尋到機會和名目殺他卻是不易——若他活著,憑借他的野心和能力,他便是最有可能接任王位之人。有
這樣的人在,戰事很難休止,即便我軍此次拼力擊退北狄,只怕至多兩三年,他們便會卷土重來。趁早殺了此等野心之輩,才能為我大盛杜絕后患。」
李歲寧歷來主張每一場戰役都勢必發揮出它最大的作用,從一開始她要的便不單單只是擊退北狄,她要此一戰后,使北境獲得盡量長久的安定。
所有妨礙這個計劃的人,都必須要死。
而汗王之死,是這個計劃中最重要的一環。
李歲寧看著唐醒:「此次能以最小的代價除去北狄汗王,休困居功甚偉。」
「醒豈敢當得此言!」唐醒道:「屬下抵達之后,一直難有進展,此功僅在殿下而已……若非殿下親自率兵攻入北狄境內,一路攻占北狄部落,將那可汗生生嚇破了膽,他也不會出動王庭半數兵力,并讓阿史那提烈率兵前去阻殺殿下。而若非如此,那北狄王后斷不敢下定決心答應合作之事。」
接觸之下,唐醒很清楚,那位王后是個聰明人。
她很忌憚阿史那提烈,若阿史那提烈留在王庭,她即便殺了汗王,也不過是在為提烈做嫁衣,且稍有不慎,她便會因此賠上性命。
于她而言,她既然冒了這樣大的險,便該得到同等的回報——而若只是將自己從一個困境中轉移到另一個困境中去,她為何要鋌而走險?
那些「休戰與和平」的大義之言,對她來說還太過遙遠,并不足以將她打動。
李歲寧提前了解過這位王后的經歷和處境,考慮從此人身上突破,原因有兩重。
殺人這種事,總是枕邊人最方便下手,殺起來事半功倍;
二則,有了一位如此身份的「同謀」,后續之事才更好收尾。
但說服一位王后去殺她的丈夫總歸不是一件容易事,這其中少不了游說和談判,李歲寧并不認為唐醒先前的游說接觸是無用的,而功勞全是她自己的——
若沒有唐醒打下的基礎,任憑她再如何引開提烈殺死提烈,也無法讓那位王后突然間便自主地下定殺夫弒君的決心。
她與唐醒的行動乃是相輔相成的關系,唐醒的功勞毋庸置疑,如此一來,不知免去了多少將士傷亡。
李歲寧半點不曾吝嗇對唐醒的肯定及夸贊,單是帶著這么多人活下來抵達目的地,已經是超乎常人的存在——他帶去的人當中,有五名士兵喪生,卻是因為患病,余下之人皆被他安頓妥當周全。
李歲寧從起初便知道,唐醒最適合做這件事,卻也沒想到他適合到如此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