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廷年邁,這數月來又觸犯舊疾,已不大過問軍中之事,軍中眾人大多已經默認,待新帝登基后,便會選拔任用新的武將,到時即可穩妥地將柴廷替換下來。
于是誰也沒有想到,這個即將告老而去的老將竟會突然在軍中發動了一場雷厲風行的奪權,一舉清洗了所有聽從李隱之令行事的部將,包括玄策軍中的舊部。
四日前,有負責傳達京師文書命令的人,抵達了岐州軍中。
來人是李隱的親信,他往來岐州軍中多次,已是熟面孔了。
這次除了軍務文書外,他亦奉令犒賞大軍,新帝登基在即,與軍中同慶,以彰君恩。
當晚,軍中擺酒烹肉,一片歡慶之氣。
而柴廷自那些文書中,見得一封密函,其上有榮王密令,遂召集了數十名軍中武將入帳商談。
那些武將多飲了酒,柴廷便令人備下醒酒湯。
很快,那名傳送文書的李隱親信也來到了帳中旁聽,他只負責傳達文書,并不可能清楚知曉王爺的每一個決策,但當他聽到柴廷聲稱榮王命他們即刻北上抵御吐蕃時,還是覺察出了異樣……
王爺令他們駐守在此,意在提防,何故要主動出兵支援北境?
那些武將之中也有人提出了質疑。
年邁的柴廷將那封密令按在手邊,抬眼看向眾人。
他手下這封密令,的確不是出自榮王,而是來自駱觀臨。
密令上的內容也并非讓他們支援北境,或者說,那是一封詳具的名單。
名單之上的人,十中之七已皆在帳內。
那些人很快察覺到了異樣,這異樣來自于身體。
醒酒湯中有毒。
同時,帳外涌入了一支玄策軍,一場血洗就此開啟,凡入帳中議事者皆被屠盡,包括那名傳遞文書的親信。
名單上未到的十中之三者,也早已被盯著,很快便被了結了個干干凈凈。
動手的皆是玄策軍。
玄策軍中雖不乏已歸心李隱之人,但更多的玄策軍當初曾執意北去與上將軍一同抵御北狄,最終他們是被柴廷勸下的——這些人便是柴廷此番行事的支撐。
當初,柴廷之所以選擇跟隨李隱入京平亂,除了保全玄策軍之外,更因他收到了一封密信……
那封密信來自上將軍崔璟,信中令柴廷靜待時機,并向柴廷揭露了先太子之死的真相。
而在這場行動前,柴廷向名單之外的玄策軍部將揭露了這個真相——至此,眾人方知,京中那位即將登基的仁者,是玄策府真正的仇人。
崔璟行事皆與李歲寧互通,李歲寧于太原北行之前,將一切事務交予了老師,其中便包括肖旻、長孫氏、柴廷等人的真正立場。
褚太傅與駱觀臨聯手設局,駱觀臨便也知曉了柴廷的特殊之處,先前二人便曾暗中有過書信往來,這場血洗奪權之變,是駱觀臨與柴廷早就定下的計劃。
為了盡可能地縮小動蕩范圍,一舉拔除李隱的心腹勢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