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的祖父不在人世了,為了保護天子,為了還報君恩,義無反顧地獻出了自己的性命。
這樣的祖父對馬婉而言,不可恨,可敬。
她尊重祖父的選擇,也不會因為祖父之后的舍棄,便全盤否定祖父對她的疼愛。
祖父去了,祖母還在,還有弟弟……那些都是她最親的家人。
是啊,她還有家人在,她怎能輕易尋死呢,好不容易死里逃生,該死的人已經死了,她該好好活著才對。
馬婉擦干眼淚,坐上了吳春白備下的馬車,帶著蘭鶯返家而去。
昔日的馬相府如今空空蕩蕩,馬家人正在從洛陽為馬行舟扶靈歸京的路上。
當日圣冊帝遇刺,確是李隱所為,雖在魏叔易等人的籌謀之下勉強保下圣冊
帝一命,但彼時的兇險絕非作假,馬行舟為護駕而重傷亦是實情。
馬行舟是在洛陽過世的,他一連昏迷多日,去時曾勉強轉醒片刻,依稀問了句「陛下是否脫險」,魏叔易在旁認真答了一聲「陛下無恙」,那位年老的相臣便瞑目而去。
馬行舟是大盛第一位真正意義上出身寒門的布衣宰相,他對圣冊帝的無上忠心,更像是在還報知遇之恩。
目送馬行舟辭世的那一刻,魏叔易在想,圣冊帝即便有千般過錯,可她選擇啟用寒門,剪殺士族,此一功績于無數寒門子弟而言確是莫大恩情,對后世也將留下非同尋常的長久影響。
說到圣冊帝,褚太傅當日在太廟中宣稱女帝尚在人世,那封《討李隱百罪書》上也有提及此事,京中對此不乏議論,許多人都在想——女帝果真還在人世嗎?若是真的,這位歷經風雨變故的天子此時又身在何處?
京中那些宗室子弟和官員們也很好奇此事,但奇異的是,明面上卻無人提及發問。
皇太女雖主動居于東宮,但關于天子下落,無人敢隨意探問。
京中官員自這場變動中逐漸回過神來,開始著眼思慮日后。與此同時,這場堪稱一夕換天之變,正在陸續傳往各道各州府。
消息所經之處,無不為之震動。
各處原已做好了恭聽新帝正式登基的消息,卻未曾想,矚目的登基大典竟成為了審判叛國者的法場……而那在許多人眼中早已喪身北狄的皇太女,突然取代榮王李隱,成為了皇城的新主人。
局面如驟雨,瞬息間使天地改色。
在京中之人的把控之下,以及李歲寧在各處的暗樁配合之下,各道率先驚聞的多是李隱叛國的消息,而后才是皇太女入京討伐李隱,主持大局。
兩則消息傳播的順序,無聲模糊了皇太女率兵入京的時間,避免了不必要的質疑和麻煩,讓這場突如其來毫無緩沖的變故,得以位于情理道義之列。
那些效忠李隱的勢力,必然會設法探聽具體過程真相,但是那已經沒有意義了。
李隱的敗,是無可挽回的大敗,比起大敗的內情經過,他們更該盡快為自己的日后做出打算。
詳盡的全部真相只被少數人掌控著,而尋常百姓所得到的消息,往往要更加遲緩更加模糊零碎。
阡陌田埂間,有百姓只聞,皇太女打了勝仗,從北狄回來了。
北狄認降,太女平安凱旋,這自然是舉國大喜之事,百姓們皆對那位英勇克敵的皇太女感激涕零,將其視作救世的神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