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買蜂毒的那位蜂農,能給他提供的中華蜜蜂蜂毒,根本湊不齊五萬塊錢。
尤梁只能提前將他后面所產的蜂毒全部預定下來。
并且,讓他幫忙向其他有采集蜂毒設備的蜂農,采購蜂毒。
尤梁在收集蜂毒的同時,聯系驗證論文內容的工作,卻沒有停止。
尤梁是正兒八經的生物專業畢業,國內一流的名校畢業。
畢業后,自己沒有從事本職專業,反而進入學術雜志編輯部工作。
但是,他老同學和工作中積攢下來的人脈,還是讓他找到專業人士,幫忙驗證這篇論文真實性。
有時候,人的經驗是極其淺薄的,很多人以自己的經驗為道理,判斷是非對錯,卻不知世界之大,一個人所謂的經驗,也許還比不過一只井底之蛙。
劉景懷的論文,就是一篇以經驗判斷,會誤認為荒謬虛構,但實事求是去驗證,卻一一證明,其中結論毫無錯誤。
很多蜂毒的使用方法,沒有出現在任何過往的記錄中。復雜的高低溫調控,加入金屬和植物進行同時培養,以及不同純度的提純,最終產物都會發生不同性狀的變化。
正是因為這種變化,最終蜂毒產物,才有那么豐富的變化。
尤梁對這篇論文研究的越多,似乎越明白這個作者在蜂毒利用上的想法。
蜂毒的成分,眾所周知非常復雜。
而論文中,多種處理手法的本質,實際上是通過不同的方法,抑制蜂毒中某些成分,并激發某種特定成分的作用,所以才讓看起來非常單一的一種原料,變化出幾十種不同的處理手法。
實際上,在研究這篇論文的過程中,尤梁多次聯系過這篇論文的作者。
除了向他詢問論文中,一些研究者們弄不明白,甚至看不懂的地方,還忍不住向他闡述了公開發表這篇論文,很可能會對他造成的損失有多大。
雖然華國經歷過一段知識不值錢的實時間,但是隨著知識經濟的興起,這篇論文里介紹的內容,完全能給作者帶來巨大的利益。
任何一個配方,賣給相關領悟的企業,都能帶來一筆豐厚的財富。
而這篇論文的作者劉景懷,就像對這些財富視而不見,隨手拋金,把利益放棄,公之于眾,人人可得。
尤梁忍不住向論文的作者詢問,他是否知道自己放棄了什么?
他很快收到答復。
答案有些出人意料。
劉景懷似乎對論文內容可能帶來的利益收入并不關心,除了真誠詳盡地回答尤梁的問題,這位似乎很神秘的論文作者,更關心論文里提出的蜂毒利用方式,如何能夠更快速的傳播和擴散。
覺得自己實在不太明白這位論文作者的想法。
難道他的情懷充滿了大公無私的精神嗎?
但是,經過反復溝通和確認,尤梁最終肯定,這位劉景懷先生,思維方式確實與普通人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