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情況下小公雞的下場就是在雛雞的時候就被處理掉,成為黑龍加餐的好菜,倒是給它養得油光水亮的。
不過吉列阿比覺得這樣干太奢侈了,這好日子才過了幾天呀?于是便將小公雞也搞了一批籠養起來。
當然不能養太久,養太久了也會浪費了糧食,因此小公雞在養到九十天的時候就要閹割,閹割后的公雞就不再會打鳴,爭斗,羽毛和性征也會發生變化,成為本地鄉親們口中的“大笨雞”。
大笨雞鄉親們也愛買,因為這種雞只會傻長肉,不浪費糧食,作為肉用雞飼養很不錯的。
當然種雞場是不會養的,都是在閹割完后用青料養七八天,青料和配料里的藥物可以幫助閹雞恢復傷口,恢復好的對外銷售,恢復不好的,自然就送到糧站廚房了。
小公雞的雞味道還不濃,就是不怎么香,但是也不是一點好處沒有,最大的好處就是嫩。
因此三個月的小公雞也是制作缽缽雞,怪味雞,涼拌雞,鹵雞,燒雞,辣子雞,宮爆雞丁這些菜品的上等材料,因為這類菜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可以用佐料打輔助。
將劣質食材化為美味,本來就是川菜的長項,現在看來是好事,不過等到后世八大菜系爭名次的時候,川菜因為這個特點,會被粵注重食材高檔程度的菜淮揚菜等貶稱為“窮人菜系”,也是委屈壞了。
每次雞場送來的小公雞都會是一批,周至會將它們分解,雞胸肉,雞腿肉取下來凍上,以后單獨做菜,雞雜也會分揀開,留著單獨做菜,剩下雞脖子,雞爪子,雞翅膀,會做成一鍋鹵味,這種時候麥小苗和李一佳她們又不嫌棄了,反而覺得小雞的這些部位比大雞更嫩更入味,每次都吃得開心。
豬肉制作的油肉和火腿倒是多,但要想吃新鮮的,就必須外購了,好在現在買鮮豬肉很方便,搭基地食堂的采購計劃就行了,基地的食堂每周兩次采購,糧站這邊有需要就會提前給基地打電話,糧站會讓美姑屠宰場一并送過來。
現在糧站有電有大冰柜,一個月采購一次就可以了。
加上聯和鄉夏天里已經豐富異常的蔬菜瓜果,因此周至每天基本都能夠置辦出豐盛的飯菜,連帶教會了阿紫制作不少好菜。
除了照顧鄉里的娃子們,還要負責往工地送飯菜。
聯和鄉又有了新工地,這一次是挨著兩個基地,修建一棟兩成三圍合院帶籃球場的建筑——鄉政府大樓。
是的,建國四十七年后,聯和鄉終于要擁有自己正式的,獨立的行政機構了。
政府大樓會包括財政辦公室,土地辦公室,經管站,水管站,計生辦,林業站,文化站,畜牧獸醫站,農業農技站等下屬機構辦事場所,中間會圍出來一個區域,區域內會建成一個籃球場。
這是聯和鄉幾十年來的一件大事兒,尤其是今年鄉里用集體土地和賣電所得解決了大家的“三提五統”和待交公糧,給大家換購了果樹苗,進行果園改造后,老鄉們知道了要修“公家衙門”,積極性非常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