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哎呀,這妻子就不該開這樣的玩笑嘛,這下丈夫跑了。”阿紫還挺惋惜。
“那是老虎變的妖怪也!”李一佳打趣道:“看不出來,阿紫還是個不挑嘴的呢!早知道這么急,剛剛就該跟媒人婆婆多聊一會兒的嘛……”
“佳佳姐你胡說八道,我,我撓你癢癢……”
“哎呀別鬧別鬧,肘子快看,母老虎變身了……”后座兩個女孩鬧做了一團。
等回到聯和鄉,隊伍剛轉到基地邊,鞭炮就爆了起來。
娶親和送親的隊伍在喇叭和嗩吶喜氣洋洋的樂曲聲中,抬著令人眼花繚亂的嫁妝,浩浩蕩蕩地彈著月琴,唱著山歌,跳著左腳舞,轉向這棟新修的小樓房來。
而也的新房已經喜氣洋洋,親朋滿座。院子中間用樹枝搭起一座“青棚”,棚內棚外披紅掛彩,正中擺放著彝家喜神牌位。親朋好友歡聚一堂,歌聲不停,嗩吶聲不斷,大家唱的正是彝家辦喜事特有的《青棚調》。
這是一棟彝家的院落,很有特點,在房子修好以前,周至都不知道這樣的房子還有一個說道。
老赤日告訴他,這樣的房屋結構是由正房、耳房和入口門墻圍合成正方如印的外觀,俗稱“一顆印”。
其實就是一個縮小版的土司樓,不過土司樓的兩側耳房和入口門墻上方都是平頂,平頂可以作為一個u形的曬臺曬糧食,現在糧站土司樓上的平頂,全都鋪上了光伏板。
這棟樓大門居中,門內設倒座或門廊,倒座深八尺。
正房、耳房和門樓登高,均高兩層,相互毗連,正房為三開間,兩邊的耳房,左右各是兩間。
全部合起來又有一個說道,叫做“三間四耳倒八尺”,這是“一顆印”的最典型的格局。
一般情況下正房底層明間為堂屋、餐室,樓層明間為糧倉,上下層次間作居室;耳房底層作廚房、柴草房或倉廊,樓層作居室。正方與兩側耳房聯接處各設一單跑樓梯,直接由樓梯依次登耳房、正房樓層,布置十分緊湊。
天井一般也會設計得比較狹小,正房、耳房均面向天井挑出腰檐,正房腰檐稱“大廈”,耳房腰檐和門廊腰檐稱“小廈”。
大小廈連通,便于雨天穿行。小天井加上深挑的大小廈,便可擋住太陽大高度角的強光直射,十分適合聯和鄉這種低緯度高海拔的高原型氣候特點。
正房、耳房、門樓倒座,都用雙坡屋頂,上面覆蓋青瓦,不過兩邊坡不對稱,長坡向內,短坡向外。
這樣可提升外墻高度,有利于防風、防火、防盜,另外從外觀視覺效果上看,則是罄墻高聳,宛如城堡般森嚴。
正房、耳房、門廊的屋檐和大小廈在標高上并不完全齊平,而是相互錯開,正房最高,其次耳房,其次門廊,這樣就無需在屋面拐角處做斜溝,讓屋頂設計和修建變得簡單不說,還減少了漏雨的薄弱環節。
因為而也不差錢了,所以這棟樓相比傳統的“一顆印”,也做了些放大,將樓層變得更高,圍出的天井變得更大,也將傳統的小窗戶改成了更加明亮的大窗戶。
屋頂用青瓦覆蓋,露出的木質建筑部位一律加了紅漆,墻涂成了白色,底部地基和墻基用青石壘砌而成,漂亮得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