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他們也是說的彝語。”
“我覺得這種草該叫棉花草,干嘛叫火草呢?也不像啊。”
“這個我知道。”吉列阿紫說道:“雖然我們不用火草做衣服了,但用它做火絨的習慣還存在。”
“把葉子曬干,這種背后帶著長纖維的干葉子就是最好的引火物,特別適合用打火石取火!”周至一下就明白了。
“是的,據說都不用曬干,只把背后的毛毛收集起來就能打火。”
“誒,這么一說好像是見土子日這么玩過。難怪要叫火草了,漫山遍野都是,這可比隨身帶引火絨方便多了!”
“這個應該算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了吧?”黃瑞山和李一佳這段時間在幫著老赤日整理畢摩洞資料,現在已經有了這方面的經驗。
“肯定是要算的。”周至點頭:“可以給州里提提建議,涼山州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個寶庫,還不能只把眼光落在彝族非遺上,這隨便停車一打聽都能遇到倆!”
進了德昌縣城,漢人便變多了起來,路邊上出現了不少鹵味攤子。
除了賣鹵味,每個攤子兩側還掛滿了撐成平板一樣的鴨子。
周至口水就流了下來:“嘿嘿嘿,停車,買好吃的!”
“啥好吃的?”
“建昌板鴨!明清兩朝都是貢品啊!”
德昌先民早在秦漢時期就開始養鴨,至唐咸通六年蒙詔立建昌府,德昌屬建昌府地后,這里的鴨子就被叫做“建昌鴨”。
“建昌板鴨”是用建昌鴨制作而成的,后經沈萬三收集、整理成一整套的制作流程。明清時期建昌板鴨曾被列為貢品,其美名也流傳于民間,其制作工藝由沈家代代相傳下來,并不斷發揚光大。
板鴨這玩意兒其實蜀中到處都在做,比如夾川就有,不過以前周至很不愛吃,因為這玩意兒又咸,又干,又柴,還有一股鴨子是怪味,對于挑剔的周至來說,這玩意兒就是造出來反人類的。
直到李玉堂在邛海賓館邀請他吃飯,他將一道菜誤以為是烤鴨吃了一塊,發現風味獨特脂香濃郁,一點以前自己吃的板鴨的怪味都沒有,也不過咸,總之鮮美異常賽過了他曾經吃過的所有鴨子。
再一細打聽,才知道這玩意兒自古就是貢品,同首都的烤鴨一樣,多經過一道催肥工藝。
用來做板鴨的鴨子,先要放牧飼養三四個月,之后進行一到兩周的填肥周,之后的鴨子能夠長到4-5斤,光鴨肝就可以重達八連。
之后將宰殺后的鴨子河鴨肝用鹽腌制,之后下腌料,包括青椒、磨菇、沙姜、花椒、胡椒等腌制一到兩天后,掛起來自然風干,再進行疊胚、整形等工序,即為成品板鴨了。
除了腌制工序用料比較復雜,好多和外頭腌臘肉的腌料不一樣,帶來了不同的風味意外,做法與風雞又頗為相似。
食用的時候經過浸泡、洗凈、煮熟、斬塊就可以上桌了。
也可蒸食,還可以煮熟后抹上麻糖水再過一遍油,邛海賓館的做法就是后者,讓周至誤會成了烤鴨,一吃才知道不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