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怪,原來是武人。”李老三笑道:“不過他一個武進士擠在一堆文進士人家里邊,在重文輕武的古代,怕是要被歧視的吧?最起碼和那幾家沒辦法‘門當戶對’了。”
“這卻不一定。”周至笑道:“你們啊,都被那些文進士的牌匾給騙了,除了姓胡的那家,其余的基本都是西北貨。”
“假的?不是真進士?”黃瑞山剛剛對著巷子里的文昌高照嚇得有點戰戰兢兢,現在腰桿都挺直了一些:“他們怎么作假又把匾掛出來的?不怕官府上面找茬嗎?”
“因為官府也默許他們這樣干。”周至笑道:“來看這個,這個匾額,偌大的進士二字中間,還卡著極小極小的一個字,什么字?”
“恩字。”李一佳說道:“這是什么意思?”
“這就不是正經科舉出生,恩,表示恩詔,表示因為一些特殊原因被招入國子監學習,在明清兩朝,這個叫做貢生制度。”
“看想到‘狀元’,‘會元’,‘解元’這類頭銜?”
“是啊,剛剛我還在嘀咕來著,這個拔元到底是個什么考試的第一名來著。”李一佳說道。
“進入國子監的貢生有很多渠道,比如這個逢恩詔入學的,叫‘恩貢’,如果是靠各省學政選拔出來的,叫做‘拔貢’,從鄉試的副榜里選出來的,叫做‘副貢’,甚至多年考試都考不上,年級太大的也有一些名額,這種叫做‘歲貢’。”
“所有貢生當中,拔貢的身份最高,因為他們在國子監學習三年之后,不用參加科舉就能直接做官,當然去好單位還是壞單位,中間還是要經過一次考試排名,這個考試叫做‘朝考’,朝考的第一名,就叫做拔元。”
“切!我還以為多了不起呢。”李一佳頓時鄙夷道:“原來就是個內部考試的第一而已。”
“這個還算好的,好歹是真正的第一名。”周至笑道:“你們在看這家,這家的進士中間也有個恩字,
大家看過去,上面卻是“貢元”二字。
“所以這個也是貢生,不過是全體貢生考試中的第一名?”黃瑞山琢磨道:“參考人員的范圍比剛剛的拔貢生范圍要大吧?不是該它更難一點嗎?”
“關于貢元有三個解釋,有一種說法就是各省貢生中的第一名,一種說法是鄉試中的第六名,還有一種說法,就是只要你是被學政選中的拔貢生,都可以自稱‘貢元’。”
“所謂省貢生里的第一名,那就相當于校內考試,做不了數的;如果是鄉試第六,那這里就該掛舉人的匾額,那是正經科舉出身,遠比貢生榮耀得多,因此啊,這一家蒙恩詔的所謂‘貢元’,其實就是第三種。”
“在明代后期到清代,國子監其實早就成了關系后門的烏爛之所,也是利益輸送賣官鬻爵為目的的所謂‘特殊渠道’,既多且濫,根本就不是什么希奇貨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