巷口靠北關北一側,還嵌有功德碑和禁止碑,功德碑是參與了會理古城建設和慈善捐款的一些人名,禁止碑則是關于環境保護,市政管理的一些地方規約。
鄉規民約,這是中國封建王朝地方治理的一大特色產物,源于宋朝,一直延續到民國。
西成巷的這兩口碑,則是立于清光緒十一年,距今剛好一百一十一年。
如果是一行外行人來逛巷子看古建,得不到多少收獲,但是跟著一個行家來游玩就不一樣了,國學就是一張立體的大網,隨便抓住一個點就可以照著各個維度擴展出一大堆的有趣的知識,比如一個萬壽宮,就牽扯出一部移民史,一個北五省會館和湖湘會館,就說明古代會理關貿易之盛,這就有牽扯出了乾隆朝曾經讓經濟盛極一時的“滇銅京運”和后來的“云南銅案”。
最鼎盛的時候,建龍超通過古道向京中輸送銅料達一千六百萬斤,占當時鑄幣用銅的百分之八十,極大地提振了經濟流通。
各地商賈紛至沓來,在會理集中,創造出了“十省會館”的會館文化,直接催生出了一座精致的會理古城。
加上大量以“商屯”,“軍屯”而來的人口,又打亂了會理古城的原始社會家族結構,讓會理城變成了一個“外籍移民城市”,創造出了南北風味集中的飲食文化和家居文化。
這些外來人口又提升了會理城的文化水平,不少人家子弟中舉,中進士,步入官場,這些人家大多集中在一條巷子里,最后被大家叫成了“科甲巷”。
科甲巷位于會理古城北街東北側,巷內多為明清建筑,因巷子里胡、龔、楊、吳、鄒、周姓為主的幾個大戶人家中,均出了科考獲得成就之士,于是在大門懸掛“進士第”“大夫第”等匾牌。
這些牌匾在曾經的一段歷史時期中肯定是消失過的,但是如今有神奇地重新出現,還被當地文保單位要求再次掛上門楣,也是不得不說的一奇了。
一邊走著,周至一邊給大家科普古代建筑與主人身份的對應關系。
“古代大戶人家門口兩側會有一對石頭雕刻的裝飾物,叫做‘門當’,通過門當就能夠辨識出這家主人的身份地位,有個成語叫門當戶對,說得就是這個了。”
“這箱子里的門當下方都是方形,象征著書箱,箱子上面的雕刻是梅蘭竹菊牡丹鳳凰等圖案,象征這書香門第。如果是高官家庭,書箱上面是一個圓鼓,鼓上立著獅子,大象;如果是低級官員,那就只有扁扁的雕飾,象征著硯臺。”
“也不是啊。肘子你看那個!”許安心一指一戶人家的門口:“你看這家就沒有方形的底座,只是個大圓鼓,鼓上雕刻的也不是植物,一面是獅子,另一面是……是麒麟?”
“你要在分辨一下還能發現,這對抱鼓石使用黑色的石頭雕刻的。”周至笑道:“而別的人家門前的門當,卻多是淺色和白色的石頭雕刻的。”
“另外啊,別的進士第,哪怕不是狀元,一般都會有一張‘文魁’的二字匾額作為夸耀,這家進士第就很樸素,只有進士兩個字,對吧?”
“誒,還真是的,這是什么講究?”
“因為這一家不一樣,這一家是武進士,武舉出身的一般門當會用黑石,雕飾為抱鼓,象征著戰鼓和勇武,鼓上是獅子等兇猛的野獸,高級五官的鼓上還會站著立體的抱鼓獅子,低級的則換成獸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