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這些方言諺語,就成了許慎《說文解字》里說這些字都是“從工聲”的側面證明。
那到底當時的讀音是什么樣的呢?那就得一步一步倒著往前推了,在推到漢代之前,要先將明音,宋音,唐音論證清楚。
這就分別要去和《洪武正韻》,《廣韻》《集韻》,《唐韻》《切韻》像結合,找尋證據了。
比如《平水韻》里的“一東”,韻母和普通話的后鼻音“ong”一樣,而“二冬”,韻母其實類似“o”+“ong”,這個讀音在吳語,閩南語,客家話,粵語里都有普遍保留,因此“一東”“二冬”,在方言里是十分容易區分的。
每個韻部都不止一個字,所以這些字的發音還可以相互左證,再結合各地方言樣本,能夠較為方便且科學地推斷出這些文字的古代讀音。
當然了,這問題要是僅僅這么簡單的話,那也輪不到當做博士課題來做,這中間有許多的問題。
其中一個大問題,就是韻書本身與時代脫節的問題。
就好比《紅樓夢》,絕大多數繪本里都會采用明代的服飾衣貌,都是以明代為背景,其實呢,從字里行間還是能夠看得出來,曹雪芹是根據清代的社會為基礎,所進行的加工。
《水滸傳》同樣如此,寫的是宋朝的事情,但是其實參考了很多明代的社會結構內容。
《西游記》就更好笑了,唐僧師徒走遍萬里,投宿化緣國王宴請,在哪兒吃到的都是中餐。
韻書是文人收集整理的,他們收集整理韻書的一個重要目的,就是吟詩作賦,進行韻文的創作。
而中國古代文學創作中,“追古”又是一個非常普遍的現象,這個習慣就算到了如今也是如此,一個高中生能夠用古文文體,或者用甲骨文,篆書作高考作文,先不說寫的水平怎么樣,新聞肯定是要舉國轟動的。
因為這個習慣的存在,就導致了韻書的歷代作者,更喜歡重視考證總結前代的聲韻規律,而將本朝的聲韻丟在一邊。
研究前代聲韻,叫“雅事”,研究當代聲韻曲調,叫俗不可耐,就好像搞古典樂的大家都認為高雅,而唱流行樂的天生就低了唱歌劇的一頭,大致是這樣的道理。
所以這就給后人厘清那些韻部哪些是時代特征,哪些是前代規律,制造了很多疑點。
比如在古人筆記里的童謠俗語順口溜,佛經偈語,應時小曲,其聲韻多半就是依照的“時韻”,而當時文人的詩詞,駢文,則多半依照的古韻。
如果不將之辨證地看待,毫無疑問就會陷入到邏輯混亂當中。
除此以外還要考慮的一點,就是古代“方言”和“官話”的差異。
明代的記錄里,就有皇帝聽不懂面圣官員口里難懂的福建話,廣東話而頭痛不已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