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聲韻學冷門,但架不住信息工程學熱門啊!這個博士點就是奔著培養文理復合型人才來的,復合型是什么意思?就是不管從文理哪頭論,都屬于新的研究方法,特別容易出成果的那種。
別說文科了,現在就是在計算機學院,一個精通數據庫,高級語言編程的都可以稱之為人才。
甚至一個懂得將需求書轉化成技術方案書的系統設計人才,都是各方爭搶的對象。
一時間蜀大中文系有點應接不暇之勢,之前不得不把聲韻學視為冷灶,不得不將自己學業往文字學,史學,古典文學上代課的學者們,突然發現,好像自己本門的冷灶上,突然冒出來了一大鍋熱氣騰騰的大窩頭。
吃不完,根本吃不完……
假期里本來應該是學校比較清閑的階段,結果蜀大中文系卻忙了個不可開交,主要就是進行各種課題的申報和審批工作。
一些課題甚至讓周至都覺得啼笑皆非,在文科研究中引入現代信息科技作為工具本身是一件好事兒,但是什么課題都硬往這里邊擠就有些無厘頭了。
為了讓老師哥做人,周至只好自己唱起了紅臉兒,將送來的課題剔除掉了實在是沒有什么關系的那部分,剩下的將之納入到中古聲韻推擬這個項目里邊來,定出了幾個大課題:近代聲韻學成果校勘;清代小學古籍校勘;宋遼金元明清官話正韻演化;第五次《集韻》疏證;唐宋中古音擬構。
其中《集韻》疏證是老師叔的項目,這個項目說起來實在是好玩,辜家人玩了幾輩子了,結果到現在為止還沒有正式的成果推出來。
第一次《集韻》的疏證工作還是師祖祖在建國就開始了,結果稿子在動亂當中遺失了,直到前幾年才被江舒意在舊書攤上意外找到,那是第一次疏證。
拿到師祖祖遺作后,辜老和周至對遺稿進行了非常嚴謹的校對,這是第二次工作。
之后國家讓已經退休的老師叔去了首都,成立了《集韻校本》疏證工作小組,在那里進行第三次疏證工作。
就在工作即將完成的時候,周至又在海外搞到了翁氏舊藏,其中包含了《集韻》現存最早的版本,南宋明州本原版,為了謹慎起見,老師叔決定根據明州版本對已完成的工作進行重校,這是第四次疏證,也讓《集韻校本》成果再次推遲。
然后就是現在,方言聲韻標本庫和古籍聲韻管理關系整理出來后,聲韻學研究多了兩項“神器”,老師叔決心也將之引入到研究之中,電話打到周至這里來,自家人的要求周至當然點頭如搗蒜,于是關于《集韻》的疏證進入了第五輪。
要是細論起來,辜氏一門對《集韻》的研究,算上周至已經搞了四代,時間跨度得有六十年,其治學態度之嚴謹,由此可見一斑。
以前周至還對《集韻》的成果挺上心的,覺得應該盡快推出成果才對,不過現在也已經沒有那份心思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