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到大家上了車,周至才笑道:“老板還說自己愿望,聯合鄉的大鐵鍋,那才給佳佳冤枉慘了的!”
李一佳在后面拍了周至一把:“又提!”
假期里有一回大家都比較忙,李一佳就自告奮勇給大家做飯,結果肉絲一倒進鍋里就嚴重粘鍋,出來的菜糊得都沒法看,氣得對大鐵鍋提出嚴重批評。
然后周至就拉著她到鍋子邊重新做了一回,肉絲一點都不粘,這下李一佳更氣了,大罵鍋子欺負她。
周至告訴她一個訣竅,就是先將鍋子燒熱,然后加入涼油,待到涼油燒熱,鏟到碗里另用,第二次再加入涼油,這一次燒熱后下肉絲翻炒,鍋子會因為表面形成了一層油膜,就一點也不粘了。
所以聯和鄉灶臺上的大鐵鍋是冤枉的,不但如此,全中國后來無數的鐵鍋,其實都是被這樣冤枉的,結果就是可能會對健康有影響的鍍層不粘鍋大行其道,而讓鐵鍋不粘的小技巧,卻在家庭傳承中斷代了。
車子開入雅州,再次遇到了下雨,而且還是大雨,“雨城”之稱當真是名不虛傳。
“這雨不小,要不我們吃個飯再走吧。”周至說道。
“那里那里,有一家滎經什么面。”麥小苗感覺今天接觸到的生字有點多,才學會了“滎經”這個詞想顯擺一下,后面的字又不認得了。
“撻撻面,就它吧!”
等到大家下了車來到店里,門口一邊是大鍋,一邊是案臺,做面師傅正在為食客們制作面條,一切操作都是擺在明面上的,一點不怕看。
“嘿,拉面?!”黃瑞山的眼睛都在放光:“這里還有拉面!”
“這個……也不能算是拉面吧?”李一佳發現大師傅將面條拉了幾下,明顯粗細還沒有達到正常面條的細度,就將面條放回到案板上用手擠壓,將圓柱形的面條壓扁成寬面。
“幾位吃面啊?”老板跟周至幾人打招呼。
“啊,老板你這里都有啥面?”
“炸醬牛肉肥腸排骨都有,你們吃幾兩?”
“都來二兩吧,哦不對,牛肉的那碗來三兩。”周至說道。
“那你們里邊坐吧,馬上就好。”
“我們能看看老板你做面條不?暫時不進去坐,耽不耽誤你生意?”
“下著雨呢,耽誤不了,你們愛看就看唄!站店門口還給我攢人氣兒了!”
于是大家都饒有興趣地看起老板的加工手法,這下明白面條是怎么做的了。
跟拉面不一樣,原來撻撻面的粗面條是實現制作好的,然后抹上油防止水份蒸發,有一段醒面的功夫。
有客人上門,師傅從盆里取出盤好的三四根面條排列好,用搟面杖搟成比較粗的寬面條,然后才抓起兩頭,一邊使用拉面的手法拉伸,一邊使勁將面條在案板上“劈里叭啦”地摔打成寬薄的面條。
這就是為什么黃瑞山會認為這個面條是拉面了,因為動作的確很像拉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