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也是周至最早堅持搞“is通用平臺”的目的,有了基礎通用型的平臺,就可以給各種設備搭載上一個數控操作系統,實現與應用程序的溝通和控制,讓各種傳統機械的“數碼化”研發變得通用,快捷,模塊化,非常容易實現。
隨著這個系統在mp3,dvd,數碼相機,數控機床,車載控制系統,數字程控光纖交換機上推廣應用的越來越多,系統已經越來越成熟,越來越通用,還反過來促進了大型操作系統和硬件體系發展。
當年索尼就是看中了這一點,迅速推出了dvd占領了絕對市場;三星也是看中了這一點,也迅速推廣了第一款家用型數碼相機,填補了三星產業中的一項空白。
現在的金安集團同樣是如此,僅僅一個多月就推出了生物特征的防盜門鎖,現在甚至還有了進一步的想法,想要推出生物特征考勤系統和智能小區管理系統。
如今的is通用操作平臺,被業內使用者取了個好聽的簡稱,叫做“蜜客”,而四葉草大型操作系統,則被稱為了“seek”。
“蜜客”就是is的英語讀音漢語簡稱版,這倒是理解,而seek這個名稱就有些無厘頭了,本來cos的名稱就是四葉草操作系統的意思,但是因為“蜜客”太出名了,導致cos被業內在“蜜客”前頭加了個“四葉草”的前綴,被成為clover蜜客,然后簡稱為c蜜客,最后被簡化成c客,再被同音化成一個英文單詞“seek”。
周至倒是從善如流,認為這種語言的訛化演變在中國五千年歷史的古漢語和紋飾學上也有類似體現。
比如著名的“摩羯”,就是個例子。
摩羯最早是隨著佛經譯本音譯,作為佛教的“六拏具”,即位于佛造像背屏的六種裝飾金翅大鵬鳥、摩羯魚、龍女、童男、獅子、大象之一,最早是鱷魚頭和魚身的形象傳入中國的。
到了三國時期,吳地康居國僧人康僧會譯《彌蘭經》云:“海有神魚,其名摩羯,觸敗其船,眾皆喪身,彌蘭騎板,僅而獲免。”鳩摩羅什譯《大智度論》有:“是摩伽羅魚王開口,一是實日,兩日是魚眼,白山是魚齒,水流奔趣,是入其口。”此期佛經沿襲了印度傳統的破壞力、吞噬力,強調摩羯剛健、兇猛,借此引起受眾的懼憚之心。
北魏后,摩羯成為罪孽之人來生的化身,以巨大體量承載苦痛,聞妙樂佛音而持戒,苦竭命終,甚至以肉身布施由人分食,使人們脫離饑餓和疾病的痛苦,得以轉世。
剛好同期黃道十二宮也得以傳入,而十二宮中的摩羯宮的梵文makara與佛教摩羯的讀音像類似,因此當時民眾認為星宮摩羯與器物紋飾摩羯是一種神獸。
占星算命經過唐五代的醞釀,在宋代逐步完善發展為顯學。宋代文人平日對自己星命很在意,或找術士推占探討,或自己推算,有相當部份人熟悉自己星盤命局,時常推究揣摩,熱衷于星命推占為一時風氣。
在星象影響下,佛教出現了以黃道十二宮與七曜等配合闡釋個人吉兇禍福的《靈臺經》,道書《道門定制》也出現了“天蝎宮尊神”“人馬宮尊神”等名號,道教內丹修煉重視選取十二宮方位時機來吸取光芒,社會對摩羯宮有了自覺認知。
占星術認為,出生時太陽所在位置為“命宮”,月亮所在位置為“身宮”,二宮其一居于摩羯則人事不達,宜退不宜進。
持有此論的始作俑者是韓愈,在他的時代,十二宮和二十八宿就已經被結合了起來,韓愈作《三星行》詩抱怨命途多舛:“我生之辰,月宿南斗。牛奮其角,箕張其口。牛不見服箱,斗不挹酒漿。箕獨有神靈,無時停簸揚。無善名已聞,無惡聲已。名聲相乘除,得少失有余。三星各在天,什伍東西陳。嗟汝牛與斗,汝獨不能神。”
詩中“斗”“牛”,“箕”三星對應摩羯座。
蘇軾覺得自己命格與韓愈類似,借此在《東坡志林》寫下“退之詩云:我生之辰,月宿直斗。乃知退之磨蝎為身宮,而仆乃以磨蝎為命,平生多得謗譽,殆是同病也”一段話,影響深遠,廣有文人引用。
以至于到了后來,南宋周必大,方大琮,牟巘,文天祥,高啟等人,都認同了自己的“魔蝎命”。
這一說法給摩羯宮背上了負面意義,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摩羯紋飾的使用與發展。
本來作為佛教主題,摩羯一度十分受歡迎,還逐漸“中國化”,鱷魚在中國的名聲很臭,所以中國人將它改成了龍頭,又因為唐代是李家天下,李鯉同音,所以本來海魚的身子也被改成了鯉魚身子。
摩羯主題出現了負面意義,北宋繁榮的手工業卻亟需更多的紋飾。新紋飾誕生往往需要兩個條件相互配合:一是從傳統或外來圖樣中選取繼承已有形式,二是在紋飾改動過程中賦予新形象以當時民眾樂于接受的意義。于是大家不再稱摩羯為摩羯,而將之改稱為“魚化龍”或“魚龍”。
魚龍互化說來自先秦,具備廣泛的民間心理基礎。加上北宋初年《太平廣記》載:“龍門山在河東界……每暮春之際,有黃鯉魚逆流而上,得者便化為龍……一歲中,登龍門者,不過七十二,初登龍門,即有云雨隨之,天火自后燒其尾,乃化為龍矣。”此后,魚躍龍門、魚化龍逐漸明確指向科舉。北宋中后期,傳統摩羯紋退出紋飾舞臺,龍首鯉身的“魚化龍”或“魚龍”紋飾以嶄新的姿態登上舞臺,就連進士宴席也被稱為了“燒尾宴”。
而之前的魔蝎紋最早傳承自鱷魚圖案的吻部被翻卷了起來,魚鰭被擴大成了翅膀,又和中國的另一種神物“應龍”的圖案結合了起來,直到明清成為了“應龍紋”的標準圖案。
這種外來文化符號因為音譯相近被結合起來,又被中國本土文化加以各種改造,最后又返回本土改造原生文化的例子,其實是一個非常有意思的現象。</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