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也不僅僅證明了古代‘只’,‘亦’二字的韻母近同,同時根據古代典籍記錄的反切資料,也證明出‘石’的中古讀音。”
“我們只需要將soeng的聲母和jik的韻母進行的組合,讀出來的音就是sik,這個讀法和粵語的‘石’的讀法也完全一致,而類似普通話的‘色’。”
“這就完全可以從古代韻書和方言里的古語留存推導出‘石’字在古代的讀音了,而后漸漸訛化成了現在普通話里shi的讀音。”
“因此在古籍當中,這個字正式的讀法其實就只有一個讀音,換到現在的普通話里,如果我們讀的是古籍,那這個字的正式的讀法,自然就應該是shi,而不是dan了。”
“那為啥又會有這么多人讀成dan呢?”
“這就涉及到古代文字的另外一個問題了,假借字,”周至笑道:“就是人們時常會用一些簡單的,通俗的,或者簡化的漢字,來代替復雜的漢字。”
“這個現象普遍性地出現在宋明時期,宋明時期文字的傳播開始世俗化,市井里識字的人多了起來,也有了使用文字的需求,但是囿于知識水平,他們很多人只能書寫一些簡單的文字。”周至笑道:“這樣的做法,在宋代張擇端,明代仇英的《清明上河圖》這種描寫市井生活的繪畫上,都能夠看到。”
“石在古代就是一個重量單位,比如漢代太守以上的高級官員,都叫做‘兩千石’,一石等于十斗。先秦時期一石為固定重量單位一百二十斤,漢代約合六十,至宋代與斛的換算關系發生調整,變成了以體積計量糧食多少的關系,形成一石等于兩斛,十斗,并衍生出斗、升、合等細分單位。”
“而宋代以后,一石一百二十斤,剛好是兩籮筐糧食,而兩個籮筐的稻谷,在當時江淮漕運地區就稱作‘一擔’。”
“誒,從這個時候開始,一石和一擔,就變成了當時人認知中一個相同的概念。”
“因此到了后來,大家就在書寫的時候,習慣用筆劃簡單的‘石’,而在說話的時候,則習慣用俗稱的‘擔’,再發展到了后來,‘石’就成了‘擔’的假借字,再進一步發展,‘石’在近現代漢語,就成了一個多音字了。”
“也就是說,如果是明朝以后的書籍,用來表示重量的時候,我就讀dan,而在明代以前的書籍中,用來表示重量的時候,我就讀shi?”
“哈哈哈哈……”周至笑得不行了:“也不是這個意思了,如果讓我個人來提倡的話,那就該把‘石’取消多音字的讀法,就讀成shi就好,因為這才是正字正音,絕對不會有錯。”
“如果在明代以后的書籍,那也得是記錄俗字用法的時候,比如在和古人記錄生活的筆記里,乃至民國的書記報紙當中,用作重量單位的用法時,則讀兩個音都沒問題。”
“的確,好像這樣才比較嚴謹。”沙馬日聰是老師,對于周至的嚴謹表示佩服:“這個好像還可以給學校的語文老師說一說,讓他跟同學們講講。”
“現在你們知道我博士論文是干什么的了吧?”周至說道:“就和推定‘石’這個字的古代讀音相類似的方法,利用古代書籍記載和現代方言古語遺存,結合起來推擬出每個字在古時候的發音,糾正現在研究古代聲韻的一些跑偏了的現象。”
“什么跑偏了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