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下上一個問題。
主角是什么時候接受后媽的
主角又為什么沒有因為和母親分離而難過
這兩個問題答案其實是相通的。
因為主角在電影中的某一個時刻,早已接受了母親去世的這一事實。
所以他才會愿意喊后媽“媽媽”,并且在最后和少女時代的母親分別時,他顯得那般平靜。
因為他明白,發生的事情已經發生了,哪怕他再難過再不愿意接受,過去也無法被改變。
俱往矣。
而他接受這一點的契機,便是
你們想活出怎樣的人生。
在電影前中期,主角得知后媽失蹤,前往奇幻世界救人前,宮崎駿描繪的最后一段劇情,是他在自己房間里,發現了一本母親生前給他留下來的書。
那本書便是你們想活出怎樣的人生的原著。
扉頁上,寫著母親娟秀的字“給長大后的真人。”主角姓牧名真人。
這是電影標題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在作品中出現,而主角甚至沒有念出書的名字,只是無聲地看著書名與母親的留言。
然后,他就坐下看書。
看著看著,他開始痛哭流涕。
書還沒有看完,他已經泣不成聲。
這一段劇情很短,甚至給人種刻意沒有加重著墨的感覺,就仿佛生活中平常的一個細節,讓你突然回憶起一位已經故去的人,意識到那人是真的離開了,再也不會回來,于是你淚水奪眶而出,無法自己。
我認為,就是在這個時刻,男主讀了母親特意留給他的書時,才真正接受了母親去世的現實,嚎啕大哭一場,心態開始了轉變。
至于書中講了什么,對觀眾來說其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母親通過這本書寄托的感情,那跨越了時空的母愛。
主角接受了這一切。
也正是在這段劇情后,主角得知后媽失蹤,立刻毫不猶豫地出發去救后媽,哪怕察覺到前路充滿危險,他也完全沒有退縮和動搖。
之所以很多觀眾看到后面主角喊后媽“媽媽”覺得突兀,是因為宮崎駿隱藏了主角這一系列的心理活動,試圖只通過行為來表達他的內心變化。
這種做法無疑是冒風險的,如果觀眾沒因為母親留書這個情節被觸動到,留下強烈的印象,后面主角喊后媽“媽媽”時,觀眾當然就無法理解。
我看到很多人說,電影和原著根本沒有關系,這說明確實有人沒注意到原著在劇情中起到的重大作用。
這段劇情對于喜歡的人來說是點睛之筆。
但對于沒看懂的人來說就是敗筆了。
我不打算糾結宮崎駿劇情處理的好壞,作為一個創作者,劇情沒讓觀眾看懂并不是什么值得炫耀的事,但我又自認為看懂了,所以恐怕無法給出客觀評價。
反正他自己也不在乎評價。
我僅僅想給大家解釋清楚,為什么是這樣一個劇情邏輯。
其實拋開畫面、音樂等方面的優點,單純只看電影中主角救后媽這個故事的完成度,我大概只能打到35星滿分5星。
真正觸動我的,是以上這些劇情超越電影之外,映射到現實中的諸多隱喻,這也是我接下來要說的。
看到一些評論提到,電影里有很多和過去作品相似的場景、十三塊積木代表宮崎駿的十三部作品、吉卜力粉絲狂喜,云云。
這些我統統不想講。
找彩蛋這種事情,對粉絲來說確實很快樂,但我又不是吉卜力粉絲。我來日本后只想過去哆啦a夢博物館,完全沒打算去吉卜力博物館的。
我想和大家聊的,是這部電影更本質的一些東西,能讓所有人都感受到的東西。
那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