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算你性情剛直,但也不能當著滿朝公卿皆在的時候,如此魯莽啊
就在群臣彈劾的聲音中,曹叡在那么一瞬間,還真有讓甲士將夏侯惠拿下,交付給廷尉治罪的沖動。
不過,他到底是不負有容人直諫之贊的。
呼
悄然深呼出了一口氣,曹叡緩緩將藏在銅臺案之下的拳頭舒開了,抬手制止群臣的彈劾,注目著伏拜在殿的夏侯惠,面無表情的發問,“夏侯侍郎此言何解”
“回陛下,臣惠以為,吳侍中之上疏有擾亂綱常、流毒社稷之罪”
聞問,夏侯惠先是一個稽首,再直起身口若懸河。
“陳公乃社稷重臣,武帝以治世之才而不吝擢拔,先帝在東宮時亦深敬器焉,待以交友之禮,且遺詔輔政。今吳侍中言陳公才能平庸、在位不謀政、無有國相之才,此非指摘武帝、先帝無有識人之明邪此一罪也”
“夫尺有所長、寸有所短。明主在上,各盡其用、人盡其才。誠如吳侍中所言,司馬公忠亮為公、是為社稷之臣,然而何以出鄙夷陳公之言邪陳公竭忠盡職,于我魏國有制定法度、定制社稷掄才大計、有諫勸武帝文帝任賢用能之事;且任朝中重職數十年,未嘗言人非,以身作則推行德化靖安社稷;鯁直清嚴、不屑為招權納賄、驕奢柔諂猥鄙之行,肅廟堂風化之功,此乃至德純粹者也吳侍中無視陳公之功而構陷詆毀,此二罪也”
“三罪者,乃吳侍中本為武帝召才之選,先帝愛其才而屢番擢拔,委以重任;陛下更選為侍中、視為輔弼大臣,恩隆如再造,彼當斟酌損益進盡忠言、庶竭駑鈍以報社稷而今,陛下以社稷安危大計咨之,彼竟不無有外討蜀吳不臣、內靖黎庶安業之言,竟搬弄口舌、妄評三公,挑廟堂公卿褒貶不義。此風若長,廟堂諸公百官何自處哉社稷何以安邪”
“臣惠位卑人微,無有置喙吳侍中之權。然忠義填膺,不敢目睹邪風長于廟堂而自安,故斗膽逾制諫之,待罪候死,唯陛下圣裁”
一番慷慨作言罷,夏侯惠再次俯首,恭候天子曹叡作裁決。
但曹叡許久都不做聲,而是自顧耷眼作思。
自幼便有聰穎之名,且曾私下與夏侯惠數番討論過士族坐大危機、以及宗室大將難以為繼的他,已經從夏侯惠的言辭之中,聽出背后的意思了。
是的,他后知后覺的發現了,詔責陳群將為社稷帶來的弊端
那就是已然督鎮一方的司馬懿,不能再迎來“舉朝之望”
文帝曹丕給他留下的四位顧命大臣,曹休已然作古,曹真鎮守雍涼、司馬懿出鎮荊襄,而陳群則在朝為三公錄尚書事。
可以說,此時魏國宗室大將已然難以為繼了,但士族源于地域、經歷等方面的干系,并沒有一位眾望所歸的首領。
如若一定要選出一位德高望重者,那便是太傅鐘繇。
但如今的鐘繇已經年逾八十、常年疾病不斷,應是時日無多了。
故而,他若是依著吳質上疏之言,詔責即將代替鐘繇成為潁川士人首領的陳群無有國相之才,而嘉獎司馬懿乃社稷重臣,也會讓其他朝臣爭相向司馬懿靠攏,慢慢將司馬懿變成“舉朝之望”
一個掌控兵馬的都督,成為舉朝之望
這是任何君主都不允許的事情。
雖然曹叡從來都沒有懷疑過司馬懿的忠誠,但為何要親手促成此事呢
況且司馬懿若是到了那個地步,他自身也不會心安啊
只不過,了然了其中輕重的曹叡,此時也有點騎虎難下他才剛剛詔責陳群呢,馬上就出爾反爾了,對君主威儀而言好像也不好啊請牢記收藏,網址最新最快無防盜免費找書加書可加qq群952868558</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