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篤定
事情總是利弊共存的。
如蜀國有險固山川可依,但每每想出蜀卻皆受困于山路棧道的轉運艱難;而賴以大江為天險的江東,則是用兵嚴重依賴水路。
這種情況,也導致了魏吳兩國在淮南戰場的一塊地方上反復拉鋸。
乃是廬江郡的南端,自舒縣至尋陽縣被大別山脈與大江隔出來的狹長狀谷地。
這個狹長帶谷地以皖城為中心,丘陵湖泊遍地,大規模行軍十分不便利,如以先前的石亭之戰中滿寵上疏曹休必敗的理由來說,這一帶是“背湖傍江,進易難退”。
但戰略意義卻頗為顯著。
對于魏國而言,控制這里便可以駐馬臨江,興屯田積谷、在彭蠡澤修筑港口訓練水軍,眺望可以將江東與荊南截斷的豫章郡,乃是攻打江東的另一條路線。
如在武帝曹操時期,夏侯惇督領二十六軍鎮守淮南時,本部兵馬就選在了舒縣與皖城中間的居巢駐守;尚有前將軍張遼在威震逍遙津后,同樣被武帝曹操遣來居巢駐守。
而于江東而言,此地乃是全據大江天險的屏障之一。
蓋因彭蠡澤與在江東腹心的潘陽湖本是一體的,只不過分屬大江南北而名稱不同而已。
故而,不管是先是李術據郡而叛、還是皖城被魏國奪去了,孫權都會群策群力動用大兵再復奪回來。
石亭之戰后的如今,這一帶自然就是歸屬江東了。
魏吳兩國的地利也隨之逆轉,吳兵若是膽敢出了舒縣,那將同樣面臨“出易退難”的問題。
且魏國為了戒備自舒縣來犯的兵馬,還特地在大別山脈北麓畫地新設了安豐與弋陽二郡,作為豫州兵馬迅速趕來御吳的前線。
灊山遺民給予夏侯惠無法拒絕的誘惑,便是他們可以引魏軍在大別山脈中穿行,神不知鬼不覺的襲擊皖城
是的,乃皖城,而并非是舒縣。
因為在春秋時期,分封于此地的桐國桐鄉縣便依著大別山脈東麓余脈而落,自然也早就有了灊縣桐鄉縣舒縣的道路。
江東重新占領了這片谷地后,自然也會遣士卒在桐鄉駐守,遏住北面魏軍來犯。
灊山遺民所指的道路,乃是自灊縣溯著灊水進入大別山脈,兜兜轉轉至皖水發源處,再循著皖水南下直接抵達臨水而筑的皖城。
這條路線,不能稱之為道路。
因為沿途不乏翻山越嶺、跨水越澤之時,至少役畜與輜車是無法通行的。
但危險倒是沒有。
因為灊山遺民每個季度都要走一趟。
準確而言,是山民每個季度在這條小徑上往來。
如今的灊山遺民分為兩部。
其一不必說,乃是早年袁術割據淮南時橫征暴斂,令黎庶難以茍活,不得已遁入灊山成為了遺民。
另一些則是世代生活在山脈中的山民。
他們是真正的遺民,不服王化,用當地口口相傳的稱謂乃是“灊山蠻”。
只不過他們的數量很少,至今都沒有上千戶,且不曾有過外出殘殺黎庶或劫掠物資之事,故而官府也不曾理會過他們。
生活在大別山脈南麓皖城一帶的黎庶,對他們頗為熟悉。
因為他們每個季度都會帶著皮毛與藥材以及其他稀罕山貨物品出來,尋城外邑落的黎庶交換鹽巴、鐵器等生活物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