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明自己是正確的、維持威信是很重要的。
但沒想到的是,高句麗的提議遭到了江東臣僚一致反駁。
理由是高句麗不可信。
且群臣在反對的時候,還很隱晦的提及了,先前公孫淵主動遣人來稱臣、相約南北對抗魏國也是如此說辭,但翻臉不認人的時候,可沒有半點猶豫的。
相隔數千里的高句麗,若是事后也對公孫淵有樣學樣,吳國又能拿他們如何呢?有道是“吃一塹長一智”,吳國可不能在同一地方跌倒兩次啊~
面對事實勝于雄辯的反駁理由,孫權是半點脾氣都沒有。
但當魏國討伐遼東的詔令布告天下后,孫權就尋到理由了——伐遼東的主將是夏侯惠,是他在孫韶墓前對天發誓殺之而后快的仇讎!
況且,此時公孫淵的第二波使者也堪堪趕到了。
再迎來三百匹遼東優質戰馬,讓江東各將佐皆喜笑顏開;而使者帶來公孫淵已然稱王、改年號為紹漢后,更是證明了遼東公孫家族,不可能再為魏國所容了。
至于,公孫淵在國書中聲稱,先前蠱惑他斬殺吳國使者的惡賊倫直、賈范已然被他誅殺于市了,孫權直接就略過了。
孫權又不是三歲小兒。
倫直與賈范怎么可能是昔日公孫淵反復的元兇。
但這個不重要。
重要的是,公孫淵此番的誠意很足,足到讓江東群臣們覺得可以好好計議一番。
不是為了思慮如何救援公孫淵。
而是群策群力,江東如何從此戰事中牟取利益。
高句麗與公孫淵同樣都不可信,但江東可以不與他們合謀,自己謀求利益啊!
所以,本來要拿來祭旗的第一波遼東使者被解除了監禁,讓他們與第二波使者同樣享受使者的待遇。
而吳國的一位臣子,也給出了計謀。
是太子中庶子羊衜(南陽人,并非泰山羊祜之父)。
首先,羊衜認為誅殺使者固然能出一口惡氣,但終非王者所為,所以請孫權將使者釋放出來,彰顯吳國的容人之量。
其次,則是建議孫權順勢應允公孫淵所請。
再度接納公孫淵為臣子、聲稱定會遣兵馬前去救援,可為他張勢助威,讓遼東兵將士庶更加死力對抗魏國。魏國攻伐遼東的難度多一分、時間多一日,對于敵對的吳國而言都是喜聞樂見之事。
最后,便是此番出兵,無論如何都能使吳國獲利了。
因為魏國知道江東與公孫淵早就鬧翻了,也定然沒有想到,吳國竟會不計前嫌的遣兵過去救援。從戰術上來說,是出其不意。
且此番名為前去救援,實際上卻是趁火打劫。
如遣兵將過去抵達遼東之后,先沿岸考察地形地理、視遼東與魏國的戰況如何后,再決定如何用兵。
若是戰事僵持不下或者魏國有失利之跡,那就將船艦隊開赴至遼水入海口,以將襲擊魏國糧道之勢,逼迫魏國罷兵歸去。如此,哪怕吳國一矢不發,都能讓公孫淵感激江東,不吝搜刮地方拿出大禮來報答救援之恩。
畢竟公孫淵也知曉,與魏國刀兵相見后,天下也唯有吳國能幫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