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為了日后魏國復來征伐時,江東猶如此番這般不遠千里來救,他就不會在這個時候吝惜戰馬與資財。
而若是遼東有不支之像或者已然敗北了
那就沒有什么好說的。
直接乘勢攻擊遼東各個沿海縣邑,掠奪人口與資財而歸以報當日之仇、裨補先前航海的損失。
甚至,若是時間與條件皆允許的話,還能約上高句麗一并將樂浪與帶方郡給虜掠一空、滿載而歸。
羊衜這個計策,不管是孫權還是其他臣僚都拍手稱贊。
因為他深諳江東君臣最大的顧慮:吳國此番興兵過去,并不需要親自加入戰局,更不會與魏國兵馬舍命鏖戰。
說白了,就是不管戰事朝著哪一種結果發展,都不會傷及吳國根本。
所以事情也就如此迎來了定論。
孫權設宴待遼東使者,明確告知他們江東必然會遣兵相助,為了增加可信度,還自爆了先前讓江東折戟沉沙的廣陵之戰,以自己在孫韶墓前發誓,定要將魏國伐遼東的主將夏侯惠挫骨揚灰之言重復了一遍。
隨之,便以軍情如火為由,讓遼東使者盡快歸去。
且還親自做了書信,給予公孫淵。
在書信中將公孫淵稱呼為弟,并告誡夏侯惠雖然年紀輕輕,但實乃奸詐之徒,用兵與行事以膽大善于出奇著稱,讓公孫淵務必要小心應對,莫要覺得彼乃是以身份得位便掉以輕心。
將不計前嫌、重修和好的姿態表現得十足。
但就在遼東使者千恩萬謝離去的旬日后,孫權又再度遣出了前往高句麗的使者。
同樣聲稱對位宮的提議很感興趣,也會派遣出兵馬前去,但具體如何實施戰略,卻要以兵事當慎、隨機應變為由視情況而定。
在首鼠兩端、爾虞我詐這方面,他算是爐火純青了。
因為所有人都不知道,在他心中是希望公孫淵能抵御住魏國的征討的。
緣由無他。
他是一位君主,所思所慮都以吳國的利弊為上。
雖然源于被背叛的憤怒,他想對公孫淵殺之而后快,但理智卻是告訴他,遼東公孫沒有覆滅,才是對吳國最有利的結果。
一來,只要公然稱王的公孫淵尚存,魏國不管失敗了一次還是兩次,但為了證明魏室代漢乃天命所歸,魏天子曹叡不管損耗多少國力都要死磕遼東的。
另一,則是高句麗毫無機會占據遼東、取代公孫淵。
哪怕公孫淵覆滅了,遼東兵將與士庶都寧為魏國的階下囚、而不愿為高句麗的座上客!
這是秦漢以降形成的驕傲。
身為漢家子民,哪有屈服外族的道理?
所以,公孫淵若不覆滅,必然會盡心盡力內附吳國,也就意味著吳國日后能持續不斷從遼東貿易來戰馬、組建騎兵增強國力。
在這種利弊對比下,孫權有這層心思也就不足為奇了。
事實證明,他的想法一點都沒有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