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是效仿秦漢以來徙民屯墾戍邊的政策。
遼東四郡孤懸在海東,因為有伴海道與遼澤的存在,一直與中原的聯系十分脆弱,是一個極容易滋生野心、割據自立的地方。
若是不將遼西郡的伴海道、遼東屬國經營起來,加強遼東四郡與幽州、中原的聯系,日后還是會滋生不臣的。
再者,這也是為了防備鮮卑部落坐大的考慮。
自從三郡烏桓被覆滅后,白部鮮卑就南下了,在遼西郡北部盤桓了,農牧皆宜的遼東屬國若是一直無人定居,哪能不吸引其他鮮卑部落南下呢
而他們南下了,不就是切斷了幽州與遼東的聯系了嘛。
所以,將那些徒附與仆婢安置在那邊,就是很好的選擇。沒有人甘愿自己的后代也為仆為婢,魏國給與了他們當人的機會與恒產,他們就會成為魏國的死忠、守護疆域的屏障。
這些提議,毌丘儉想了想,似是也挺有道理的,便也沒有反駁什么。
雖然他覺得事情有些復雜且執行難度大了些。
但挾大勝之威,可令士庶不敢不從;而趁著討伐大軍歸師時,將那些遷徙的家族帶回去,也不多費多少力氣。
最重要的是,囤積在遼燧的糧秣,足夠支撐夏侯惠這些折騰之舉。
只不過,夏侯惠接下來的提議,他就無法認可了。
因為夏侯惠以天子詔令中的“遼東將吏士民為淵所脅略不得降者,一切赦之”為由,打算對軍中低級將率與官吏網開一面。且還打算從投降的遼東軍中,選拔出一部分繼續為卒,用來維護各郡縣的治安與抵御高句麗、韓濊的侵擾,余者則是遣歸桑梓、卸甲歸田。
毌丘儉聽罷,第一個念頭是夏侯惠感染風寒發熱在說胡話,第二個反應則是想問一句他是不是夏侯淵的兒子。昔日夏侯淵可是將枹罕給屠得雞犬不留的!
僭稱燕王的公孫淵與自稱“平漢河首王”的宋健性質一樣,待遇肯定也是一樣的!
而今,夏侯惠不對襄平大肆殺戮也就罷了,竟然還要對遼東兵卒們如此善待,直接就既往不咎
是因為覺得此番戰事太過于順利了,所以信心暴漲,并不介意再來一次嗎
要知道,投降被收押的遼東兵卒,比魏軍還要多呢!
不怕他們日后禍亂地方嗎
斬草不除根,春風吹又生啊
如今好不容易將公孫家族給覆滅了,就應該附逆者皆誅殺殆盡、將青壯與兵卒悉數遷徙去青州或冀州安置,根絕此地日后叛逆的元氣與根基、徹底消除隱患才對啊!
毌丘儉也知道,天子曹叡打算讓夏侯霸日后在遼東鎮守,也從來沒有懷疑過夏侯霸會自立遼東。
但夏侯霸一輩子都待在遼東嗎
不會升遷或者轉任嗎
只要遼東元氣尚在,誰敢確保此地日后不叛亂呢
至于,這是依著先前天子的詔令行事.
所謂此一時彼一時也。
遼東可不是一開始就投降、襄平士庶也不是簞食壺漿以迎王師,而是與魏軍鏖戰了數次無法力敵,且在公孫淵被斬殺后才平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