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綸深知戚繼光的才能,練兵是他,帶兵打仗也是他,譚綸就不去討嫌了。
成國公這份提舉戚繼光回京,實際上擠掉了譚綸進太子少保和總督京營兵務的差事,但是譚綸絲毫不在意。
張居正也是有些為難,浙黨剛立,張居正也有意培養浙黨,但是這個浙黨黨魁,連爭取都不爭取一下,直接讓位了。
多少爭取一下
哪怕是做做樣子,拿出這般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的態度來,這不是顯得張四維、王崇古等人,更加丑陋了
在與韃靼人、倭寇的沖突中,逐漸涌現了一批以譚綸、戚繼光、王國光等人為代表的忠臣良將,是張居正敢于推行新政的最大底氣。
“那就暫且不設京營總督兵務吧,京營武備不爭,戚帥回京也是練兵,暫時空缺。”張居正看著譚綸詢問兵部的意見。
譚綸不爭不搶,張居正卻把這個位置暫且留了下來。
譚綸思考了片刻說道“如此甚好,如此甚好,元輔多次說要稍假權柄使得以展布,那既然暫無動兵之事,臨戰再差臨時差遣為宜。”
禮部尚書萬士和終于反應了過來,大為震驚的說道“這總督京營兵務,豈不是成了臨時差遣驕兵悍將,如何節制一二”
王錫爵看著萬士和這個禮部尚書終于不耐煩的開口說道“嘉靖二十九年,主上下旨罷團營及兩官廳,復永樂三大營舊制,改三千營為神樞營,其三營司哨掖等名及諸內臣,俱裁革,而以大將一員統帥,稱提督京營戎政;以文臣一員輔佐,稱協理京營戎政。”
“京營無總督兵務,此乃祖宗成法,萬尚書,確實該多讀點書。”
“王崇古從宣大督撫調入京師,為督理軍營,應該稱之為協理軍務,王崇古回京,本身就不合乎祖宗成法。”
大明京營兜兜轉轉兩百年,最終又回到了最開始的地方,在制度上,京營武將為首,文臣輔佐。
值得注意的是,嘉靖二十九年,京營改制,這個輔佐的文臣,雖然名為協理,其實還是總督軍務,朝堂格局沒有發生改變,權力就不會發生根本性的改變。
但是總督京營或者說督理軍營這個差遣,確實已經裁撤了。
王崇古從邊方入京,現在又回宣大老家去了。
“原來如此。”萬士和徹底不說話了。
兵部尚書的大司馬丟了權柄,都沒什么怨言,禮部本來還想以祖宗成法反駁一二,結果祖宗成法本來就該這個樣兒,萬士和討了個沒趣,不再說話。
張居正把總督京營兵務空了出來,就是再等等,等到戚繼光身上張黨、楚黨的背景逐漸淡化,等戚繼光領了世券,成為了世襲武勛,成為了地地道道的帝黨之后,再把總督京營兵務、太子少保給譚綸。
并不會太久,張居正非常確信。
張居正寫好了浮票,將兩本奏疏遞給了張宏,張宏傳到了御前,朱翊鈞收起了那本譚綸進太子少保的奏疏,在拜戚繼光為京營總兵官的奏疏上下印,下章吏部。
“張尚書以為如何”張居正看著張翰問道。
張翰一愣,他就是那種典型的邊緣人,他朝中沒有什么根基,若非張居正提拔,他也坐不到吏部尚書的位置上,他也不打算發表意見,但張居正問,張翰還是老實說道“元輔先生處置得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