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的親外公能給四千兩,皇帝的親姑姑,這一萬四千兩不能給
“太后駕到”一個宮婢喊了一嗓子,沉迷于讀農書的朱翊鈞從書中回過神來,站起身來,恭敬的見禮。
“娘親,這么晚了,怎么過來了”朱翊鈞明知故問,他知道因為什么事兒。
李太后手里拿了幾本奏疏說道“都是要錢的奏疏,都說這親戚是幫襯,這還沒見他們怎么幫襯,要銀子的時候,一個比一個積極。”
朱翊鈞把那基本奏疏翻開看了看,奏疏很多,國公、侯、駙馬都尉、伯都有上奏,他合上奏疏搖頭說道“娘親覺得怎么辦呢不患寡患不均,這武清伯給了,這寧安大長公主就不能不給了,若是不給,更是傷了親親之誼。”
“可是,就這里這幾本奏疏,林林總總,加起來得有二十多萬銀子了。”
“若是給,朝廷沒有,宮里也沒有,宮里為了七萬兩銀子,馮保、殷平等人跟外廷的人撕扯的厲害,最后還是元輔先生給小佛郎機人加稅,算是把這個窟窿給填上了。”
李太后重重的嘆息了一聲,看著小皇帝注解的那些農書,略微無奈的搖頭說道“皇帝以為如何辦才好”
朱翊鈞試探性的說道“把給外公的錢要回來,就當無事發生,再這么鬧下去,大臣們該看笑話了。”
“這”李太后沉默了片刻說道“就按皇帝說的辦吧。”
朱翊鈞見李太后同意了追回這筆修繕房屋的錢,才開口說道“孩兒聽說外公家里添了新丁,再把這筆銀子恩賞給外公便是,其他人討賞,直接可以拒了,恩賞是娘親、孩兒的賞賜,他們討賞,給不給,都是宮里說了算。”
繞了個圈,還是走了張居正的路數,太后恩賞,賬走內帑,錢出自國帑,即不損皇室威嚴,也不會開這種口子,貽害無窮。
大家糊里糊涂的把這事兒辦了,戶部多了一筆大家心知肚明的虧空,上次張誠回來,給戶部分賬,可是分了十二萬兩銀子。
有的時候,很多事,繞個圈看似麻煩,但換了個名目,就多了許多進退的空間。
若是李太后不肯追回給武清伯的恩賞,朱翊鈞也不會說后面的折中之法,這些個討錢的奏疏,留給李太后頭疼便是,李太后肯追回,那就有折中的法子,雖然不完美,但至少不會讓事情變得更糟糕。
李太后思慮再三,點頭說道“那就按皇帝說的辦吧,這些個親戚,看來是指望不上了。”
李太后給親爹要這四千兩銀子,鬧了整整一年,最終這銀子還是由戶部出了。挺有意思的公私混淆,混亂和肯定的現象。求月票,嗷嗚
本章完請牢記收藏,網址最新最快無防盜免費閱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