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部里有四部沒有意見,這件事就算是通過了廷議,只要小皇帝下印,就算是合法了。
只是張居正也愿意聽聽反對意見,畢竟每一條反對的意見,都可以減少一些彎路。
市舶司的建立,必然繞不開祖宗成法,尤其是嘉靖年間完全禁海的祖宗之法,這個事兒還有得辯,敬天法祖是祖訓。
萬士和不反對開海,他頗為感慨的說道“洪武初,桂言良在上太平治要十二條曰夫馭夷狄之道,守備為先,征討次之,開邊釁,貪小利,斯為下矣。蠻夷朝貢,間有未順,當修文德以來之,遣使以喻之,彼將畏威懷德,莫不率服矣,何勞勤兵于遠哉”
“太祖從之,設十五不征伐之國。”
懷柔遠人,使四夷賓服,萬國來朝,是洪武年間建立朝貢國商貿體系的主要原因和目標,之所有這個目標,是以為那時候的主要矛盾和現在不同。
那時候大宋滅國百年,大明新立,需要萬國來朝增加凝聚力。
萬士和所說的也是大明對外關系三個綱領。
第一,柔遠人,貿易是實現外交目標的手段而不是目的;
第二,重文德,重要的是使夷國畏威懷德,實現文化上的王化,而不是武力統治;
第三,輕征討,只是在迫不得已的情況下才會采取武力征伐的手段,實現部分政治羈縻就足夠了。
比如永樂年間征伐安南國設立交趾,不是交趾黎越僭朝反復挑釁,設伏伏擊了大明護送陳天平歸國的五千軍士,也打不起來。
萬士和面色奇怪的說道“當時的矛盾是大明新立,急需要萬民所向,也需要休養生息,所以有懷柔遠人、四夷賓服、萬國來朝的目標。”
“永樂年間亦是如此,彼時靖難征伐,天下無寧,萬里海塘諸國躁動,需耀武揚威,所以才有七下西洋,大明軍容耀天威。”
“天恒變,地恒變,人恒變,道亦恒變。”
“嘉靖年間與隆慶年間的開海,矛盾又變,大抵就是譚司馬所言御之怠嚴,則其值愈厚,而趨之愈眾。私通不得,即掇奪隨之,意正如此。”
矛盾在變,目標也在變,手段也在變。
矛盾主導了萬物的循環發展。
嘉靖年間的嚴格海禁和隆慶年間的開海,符合事物發展的特征,譚綸在條陳平倭善后未盡事宜疏中,說的很明白,海禁越是禁止,則矛盾越深,聚嘯的人就越多,越是不讓私自貿易,則會掇奪生事兒。
“呀,萬尚書也讀矛盾說”馮保大感驚奇的問道“還以為你視其為異端,就是不肯讀呢,這么看來,萬尚書也讀”
“我是個讀書人”萬士和被這一頓陰陽怪氣,氣的臉色通紅,大聲爭辯道。
馮保滿是笑意的說道“啊,對對對,現在有點像了。”
馮保氣死人不償命,這陰陽怪氣,真的是刀刀入心,萬士和都讀書了,還被罵了一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