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東軍士,有請戰之心,軍心可用。”張居正也沒把這么長的奏疏看完,頗有感觸的說道。
這次是裴承祖被殺了,那個跟逆酋王杲椎牛以盟的裴承祖
這是騎在了遼東邊鎮的臉上撒野,李成梁要是咽下了這口氣,遼東地界,他李成梁也不要混了,朝廷不給餉就不打了朝廷現在不僅讓他們打,還把之前欠的餉調撥了一半。
王杲閑的沒事應該去挖野人參,而不是誘殺裴承祖,本來遼東就是個火藥桶,非要點了。
張居正主持廷議,朱翊鈞第一次在廷議上聽到了番薯的名字,是薯粉制作成的杠子頭火燒,外形邊沿厚中間薄,十分堅硬水分極少,口味略咸的餅,這種餅也叫做征東餅、光餅,戚繼光的光。
是一種耐饑的軍糧。
這種杠子頭火燒,是戚繼光當年平倭的時候,專門為了野外作戰,專門發明的口糧。
“不好吃,有點硬,應該加點油,還有點咸。”朱翊鈞專門讓張宏去取了一個光餅來,他艱難的吃完了這餅,喝了一碗水,差點給噎住了,他對這種餅評價不高,味道真的不好。
朱翊鈞評價完了餅,對著張宏說道“以后宮里每天進一個光餅,就拿軍糧就是,年紀小,磨牙用。”
張居正本來還想進言說餅雖然不好,但是戰場上不能講究那么多,像戚繼光一日連拔六十寨,一晝一百四十里,一個時辰二十里的急行軍,哪里有好吃難吃的分別有口吃的,都得大喊戚帥威武若是再加一口火腿,心里怕是要犯嘀咕,大帥什么時候造反啊,這糧吃的不安心。
他之前講唐太宗分了軍中唯一一頭羊給全軍一起吃,這是一種同甘共苦的態度。
全大明,或者說有史以來,哪個將官跟軍兵吃一個灶只有戚繼光帶的南兵,所有人吃一個灶。
小皇帝知道難吃,還要吃,這就是同甘共苦。
陛下如此,何愁大明武備不興,戎事不振
庚戌之變,張居正就在朝中,當時戎政一塌糊涂,想要振奮,難上加難,眼下陛下的舉動,讓張居正心緒萬千。
張居正甩袖作揖,鄭重無比的說道“陛下英明。”
“磨牙,磨牙。”朱翊鈞還是給自己找了個理由,顯得不那么矯情,后世給萬歷皇帝開了棺,發現萬歷皇帝患有嚴重的齲齒,吃的糧食太過精細,就有這種毛病。
張居正卻知道小皇帝卻是有同甘共苦之心,磨牙的硬食多了去了,非要找軍糧這種味道極差的糧食,皇帝金口玉言,說是軍糧,張宏不敢擅自更換。
“昨日朕得一好物,馮大伴,宣旨。”朱翊鈞笑著說道,他摸出了六分儀,示意馮保宣旨。
戚繼光的東征餅,到底是戚繼光發明,還是百姓給平倭軍兵的口糧,并不可考證,但光餅能流傳到現在,是歷史中的人民,感念其恩德。求月票,嗷嗚
本章完請牢記收藏,網址最新最快無防盜免費閱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