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小皇帝肯太廟親饗,也算是肯定了萬歷三年大明朝堂上的朝臣,他們不是臭魚爛蝦。
元輔張居正、次輔呂調陽、大司馬譚綸、大司徒王國光、大將軍戚繼光、總憲海瑞,都是國之肱股之臣,今年還打了勝仗。
總憲葛守禮、刑部王之誥、禮部萬士和、吏部張翰、工部朱衡也都還算是稱職,就以萬士和這個倒數第一,他還有點禮義廉恥之心,做得不對,還想著改,不比之前那個死不悔改陸樹聲強一萬倍
朱翊鈞擺了擺手說道“廷議吧。”
張居正拿著一本奏疏面色驚異的說道“萬尚書啊,你這個長發禮是個什么東西我讀書也不算少,怎么就沒聽說過咱們大明還有這個禮法什么叫長發禮”
張居正表示聞所未聞。
“陛下十二,應該蓄長發了,所以才要有這個禮節。”萬士和解釋了下什么叫長發禮。
“諸位聽說過嗎”張居正眉頭一皺,察覺到了事情并不簡單,詢問著所有的廷臣。
所有人都搖了搖頭,這玩意兒聽都沒聽說過。
張居正拿著奏疏開始掐算,他把自己讀過的所有國史在腦海里檢索了一遍,也就找到了一個嘉靖二十七年有告內殿祝文一首,是當時的皇太子之禮,和皇帝也不同。
“不懂。”張居正放棄了檢索,對著萬士和說道“萬尚書這是祖宗成法嗎”
萬士和不疾不徐的說道“正統六年六月初六,英廟日漸長大,以是日長發告奉先殿,故有此禮。”
群臣像是被施加了大沉默術一樣,一言不發,提誰不好,非要提明英宗的祖宗之法。
朱翊鈞實在是看不下去了,驚詫不已的問道“萬尚書,認真的嗎”
張居正沒怎么細細看過明英宗實錄,他作為首輔,他要是明英宗實錄看多了,豈不是要奔著三楊僭越神器去了
王驥作為文官擅殺大將這種爛活兒,張居正作為首輔,他真的整不出來,那也不是人能整出來的大活。
張居正極其委婉的說道“要不別辦了吧,這禮本就是宮中的禮法,外廷衙門本就不知,萬尚書啊,你看,朝廷大禮,莫重于陛下冠禮和大婚。陛下先前已經在東宮行了冠禮,當時三公掌節冠,輔臣陪列,禮儀極為隆重。”
“今日的長發之禮,不如冠禮重要。既然已行了更隆重的冠禮,則可忽略這個小禮節,這個長發禮,是不是可以省略了再說了先朝又無舊儀可據。”
“還有啊,萬尚書,寓意不大好。”
張居正已經盡量委婉了,當年一共有兩次主少國疑,第一次是正統年間,第二次是萬歷年間,萬士和這是典型的哪壺不開提哪壺的表現。
拿出英廟的祖宗成法,是不是代表著小皇帝,也要被北虜給俘虜掉
萬士和肯好好讀書了,但是似乎讀過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