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南衙開始還田,六萬頃現在已經還了兩萬頃有余,而且還在加速,當政體肅然之后,還田的事兒才能慢慢展布,去年國帑剩了五百三十二萬石糧,五十八萬銀,年底大司徒盤賬的時候,廷臣們著實嚇了一大跳,廷臣們一直表示財不外露,暫時不公布,省的賊惦記,算是有了點積蓄。”
“應天巡撫宋陽山、浙江巡撫謝鵬舉、江西巡撫潘季馴、福建巡撫龐尚鵬、兩廣巡撫凌云翼等人與戶部聯名上奏言清丈條例,厘兩京、山東、陜西、應天、浙江、江西、福建、兩廣勛戚權豪莊田,清溢額、脫漏、詭借諸弊。能得官民屯牧湖陂八十余萬頃。”
“各地巡撫和戶部合計了下,初步估計能有個八十余萬頃的田畝可以清理侵占,責令還田,若是權豪們拿著田畝,能讓百姓好好耕種,也就罷了,可是田畝荒廢過半,雜草叢生,百姓不敢去種,百姓一去,就是牛鬼蛇神皆蜂擁而至,百姓實在是不堪重負,寧愿為奴為仆,也不敢種。”
“八十萬頃,八千萬畝田啊,按照洪武年間的五十畝田養一戶的算法,這就是一百六十萬戶,他們侵占了田畝,死活不肯納正賦,百般逃脫,朕想了個餿主意,今天廷議之后,讓先生也看看能不能行,罵名什么的,先生來擔一擔吧。”
“今年把先生寫的四書直解一股腦刻印,刊行天下,定為官樣,責令有司照式翻刻,這樣天下讀書人都算是朕的同門了,御史反對此事,但是這知識的解釋權,還是得掌握在朝廷里比較好。”
“大約就這些事,沒有再多了。”
朱翊鈞念完了他的祭文,當然他的祭文是用文言文寫的,但是他念的時候,并沒有用文言文念,洪武皇帝喜歡用白話文發圣旨,大明太廟,太祖高皇帝是龍頭老大,當然按老大的意思來。
他將手中的祭文扔進了火盆里,燒給了祖宗們,這是他今年的述職報告。
在太廟祭祀之后,朱翊鈞來到了文華殿開始每日的廷議,大年初七,又要開始上班了,大明官署在初五就開始坐班。
禮部尚書萬士和,甩了甩袖子俯首說道“子曰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觀之矣。禮樂征伐自諸侯出,自古不奇,進陛下親饗太廟,臣為陛下賀,為大明賀,臣頓首長泣。”
萬士和激動無比,他之前一直以為會是英國公張溶代天子祭祀,但現在終于迎來了皇帝親饗,這對禮部而言是個大事。
朱翊鈞已經讀完了論語,自然萬士和說的什么,禘,是一種祭祀之名,就是天子既祭其始祖,又推始祖所自出之帝,祭于太廟,天子親饗就是禘。
孔子說這句話的時候,是魯國國公擅自用禘禮,魯國本是諸侯,僭用天子之大祭,已是失禮,及舉祭之時,又不誠敬,是失禮之中又失禮。
之前成國公代祭,都十分的誠敬,禮部也不想說什么,現在天子親饗,也算是一嘗禮部之夙愿。
自從嘉靖二十一年之后,禮部每年上奏都要嘮叨一遍,太廟一年五祭,其他時間就不說了,過年皇帝總要親自過去看看。
結果禮部把嘉靖皇帝給嘮叨煩了,嘉靖四十五年初,老道士親自下旨,罷除過年以外的四次祭祀。
這么多年,禮部尚書到了萬士和這里,終于把皇帝請到了太廟祭祀,終嘗夙愿。
隆慶元年、二年、五年,高拱和張居正屢次聯名上奏請隆慶皇帝主持太廟祭祀,都不能成。
這不是說嘉靖皇帝和隆慶皇帝對祖宗沒有恭順之心,全是是因為宮里還有一處奉先殿,算是老朱家的祠堂。
自洪武三年設,成祖文皇帝朱棣遷都后沿用舊制,太祖認為太廟的四時祭祀,不足以展陳孝敬親人的哀思,又在宮門內柬面建奉先殿,以太廟象征外朝,奉先殿象征內朝。
嘉靖皇帝和隆慶皇帝在宮中奉先殿常祭祀列祖列宗,奉先殿祭祀,那祭祀的是老朱家的祖宗,而不是大明朝的皇帝,所以禮部反復請求,最終卻不能成行。
嘉靖皇帝和隆慶皇帝都一個意思,大明朝臣不當人臣,懶得帶著這幫臭魚爛蝦見祖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