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為世宗肅皇帝實錄總裁,查得嘉靖初年,世宗皇帝曾詔敕吏部,言學政敗壞糜爛,責成吏部,將天下提學官通行考察改黜,蓋僅有存者。又詔禮部沙汰天下生員,不許附學過于廩增之數。”
“世宗皇帝舊章已廢除,士習日敝,民偽日滋,陛下登極以來,止三年,吏部亦未見改黜提學官一人,實則積習日久,振蠱為艱。今之士習,凋敝已極,即按先朝故事,大加洗滌,亦豈為過”
“臣請申明嘉靖初年舊章,整飭學政以振興人才。”
整飭學政,這也是嘉靖新政的一部分,嘉靖初年,旁支入大宗的嘉靖皇帝也是想要做個好皇帝,做個明君,在張璁和桂萼的幫助下,也結結實實的做了二十年的明主,后來嘉靖怠政專心玄修,這些新政慢慢都荒廢掉了。
朱翊鈞登基三年以來,大明吏部沒有罷免過一個提學官,也沒有清汰天下生員,這學政敗壞,積弊已久。
“先生有何良方”小皇帝問策輔臣。
“臣有整飭學政疏一本。”張居正翻動著自己的袖子,拿出了一本奏疏來,哪怕是沒有崇正書院的事兒,張居正也要奏說這個學政的事兒,尤其是這所謂的良知正學,哪怕是搞一點孔孟之道,也比搞良知要強,崇正之學,要是搞知行合一,張居正一萬個贊同,可關鍵是只有知,沒有行。
朱翊鈞認真的看完了奏疏,這本奏疏真的很長很長。
張居正首先闡述了學政對于國朝的意義,為國朝養士之根本明確的指出了學政敗壞的惡果,博譽于一時,抗朝廷明詔,不敢違私門請托嚴厲批評了如今學政的敗壞,為公開幸門,明招請托引用了嘉靖初年整飭學政的條款,題準事例,逐款開列分析其中的利弊
結合考成法提出了當下考察改黜提學官、學校籌辦、人才遴選、清汰生員等十八條整飭學政新政。
這十八條,每一條都是張居正為了整飭學政的殫精竭慮。
“先生大才啊,這本奏疏,還有楊太宰之名”朱翊鈞看完了奏疏,只能佩服張居正的謀劃,真的是滴水不漏,他已經說明了,要舉當以漸,絕不是操之過急。
楊博已經走了半年了,張居正這個時候才掏出這本奏疏來,顯然不是為了奪楊博的功勞,而是因為彼時時機不成熟。
張居正俯首說道“臣和楊太宰曾經多次就整飭學政溝通,承楊太宰不棄,臣略有所成,只是當時政令阻塞,不能成行。”
楊博是個君子還是小人,就像嘉靖皇帝是個明君還是昏君一樣,都是對立而統一的存在。
“先生要加一個算學進去”朱翊鈞察覺到了十八條里的盲點,頗為驚喜的問道。
張居正點頭說道“陛下要稽稅房、稽稅局查賬稽稅,戶部要盤賬、整理國稅度支,南衙、浙江、福建、江西、兩廣要清丈,這都需要算學的人才,現在勉強夠用,但是日后就說不清了,自然要培養。”
“度數旁通乃是國之大計,自然要加一門算學進去。”
“萬歷五年春闈不考,但是到了萬歷八年就一定要考算學了。”
朱翊鈞對加算學極為贊成,但有些擔憂的說道“好好好,加一門算學好啊,就怕到時候科臣又要喋喋不休,說先生為自己孩子科舉鋪路,專設算學。”
“那就讓兩個孩子萬歷五年中式就是。”張居正頗為誠懇的說道。
朱翊鈞眉頭一皺說道“科舉為國選士,可是眾目睽睽,操縱科舉之事,先生可做不得。”
“他們好好考就能中式。”張居正卻是信心十足,他的孩子他很清楚,學業極好,次是張居正特意交待不要考中,為了推行政令,委屈了兩個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