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泰西來的銀幣,這是和銀幣底面半徑相等的圓柱體。”朱翊鈞將銀幣隨意摞了起來,笑著說道“它們體積相等,求圓柱體體積就是求銀幣的體積之和。”
張居正和朱載堉互相看了一眼,再看著摞在一起的銀幣和圓柱體,只能說,數學這件事上,似乎從來沒有難住過陛下,陛下總是能夠精準的理解這些內容。
朱載堉在講什么講的是積分,無窮求和。
微分,是無窮切割,積分就是無窮求和,微分和積分互逆運算,就是微積分。
大明在數學領域,完全有資格進行考古式科研,能把一千多年前的數學原理搗鼓明白,大明的算學就已經,完完全全站在了世界的頂端。
“皇叔,是這樣嗎”朱翊鈞笑著說道。
朱載堉俯首說道“是這樣的,陛下英明。”
“難道僅僅這樣嗎不能更進一步嗎”朱翊鈞接著說道。
更進一步朱載堉陷入了一些迷茫之中,還如何再進一步呢他缺少一個數學工具才能再進一步。
“慢慢來就是了。”朱翊鈞站起來,笑著說道“皇叔鉆研有方,重重有賞”
考古式科研,不是什么不可以接受的事兒,無窮求和的概念,能夠解決許多的現實問題,比如如火如荼的清丈,測量不規則圖形面積的問題,就可以用到這種思想。
將一個不規則的圖形,切割成以步為寬的小矩形,在步的左側建立一個小矩形,在步的右側建立一個小的矩形,步左和步右的矩形面積之和除以二,得到不規則田畝的面積,這個方法,在實際清丈中,運用的爐火純青。
“陛下,程大位有丈量步車獻上。”朱載堉其實對恩賞并不是很看重,他對這些身外之物,向來不怎么在意,要不然也不能在王府外的土房子里,一住就是十幾年了。
朱載堉更加在乎,自己的志向能夠達成,而且正在一步步的達成,陛下對他的科研工作的支持,就三個字,無上限,要什么給什么。
“丈量步車”朱翊鈞本來以為今天的算學已經結束,沒想到還有大貨在等著他,他滿是笑意的說道“快快呈上來。”
程大位將一輛丈量步車推了上來,將一本書遞給了張宏。
這本書上是關于丈量步車的詳細記錄,完整的零件圖、總裝圖、設計說明和改型說明,這是精確記錄,度數旁通的成果,也就是說,只需要將這本書發下去,大明各地就可以利用這本書里的設計,大量制造丈量步車,測量大明田畝數量。
這東西說復雜看起來的確復雜,木制的外套、十字架,竹制的篾尺,鐵制的轉心、鉆腳和環等部件組成,但其實就是后世用的卷尺。
程大位介紹著自己的丈量步車說道“古者量田較闊長,全憑繩尺以牽量,所需人力極多,而且差錯極大,不能精確。通過轉動實現尺體的收放,蔑尺之上,逐寸寫字,每寸為二厘;五寸為一分;五尺為一步,依次而增,至三十步以上或四十步以下可止,篾上用明油油之,字不易脫落,還容易清洗。”
五尺為步,步二百四十為畝,畝百為頃。
“好物,好物。”朱翊鈞看著面前的卷尺,不住的點頭說道“先生,刊刻后送到南衙清丈使用可好”
“臣遵旨。”張居正俯首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