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繼光不由的想到了京師里,自己那個習武十分勤奮的徒弟,大明至高無上的皇帝。
恨未壯,不能同行。
是陛下在推動戰車輪轂時候,對戚繼光說的話。
“戚帥當初為何要寫兵書”楊文深一腳淺一腳的踩著積雪,有些疑惑的問道。
戚繼光向后張望了一下,不是很在意的回答了一下“武夫哪有功夫舞文弄墨,這不是閑著也是閑著”
閑著也是閑著,這個理由的背后,是戚繼光其實自己知道,為什么他會寫兵書,一個武夫為何舞文弄墨。
不過是他在薊州練兵的那五年,已經察覺到了一個可怕的事實,滿朝文武公卿,哪怕是他手下的軍兵,都將他視如綴疣,多余而無用的東西,他清楚的知道自己的志向已經無法展布,所以留下兵書,讓后人替他實現那個遙不可及的夢。
這就是他寫兵書的動機。
戚繼光知道,過去自己的座主張居正,非常想要讓他戚繼光出塞作戰,但張居正之前是個次輔,現在是個首輔,張居正做不到的。
張居正能把朝局維持在一個比較健康的狀態,已經用盡了全力。
張居正在隆慶六年末,過年前給戚繼光寫了封信,冗長的書信里有一句竊意今日,當以欽命為重,不在兵銜之有無。
就是說,張居正竊以為今天,應該以皇帝的昭命為重,不要在意兵銜爵位有無。
從戚繼光領兵抗倭開始,張居正就一直在沒有任何保留的支持著戚繼光,但是到了隆慶六年末,張居正也悲觀的發現,練兵五年,根本沒有用處,想要出塞作戰,難如登天。
張居正已經很難繼續支持戚繼光走下去了,已經無法支持戚繼光,更進一步展布內心的豪情壯志了。
做到這個地步已經是張居正的極限了。這是一種何等的失望、悲哀以致于絕望,才會說出這樣的話
丈夫心氣高,豈肯為空勞。
好在,好在,還有陛下,那就還好,等了八年,戚繼光終于等到了這個機會。
“起個頭,唱個歌,提提士氣吧。”戚繼光對著楊文笑著說道。
“行。”楊文想了想,需要選個歌。
風濤歌是平倭寇的時候的歌,在北方有些不太適合,風濤歌是戚繼光在福建寧德抗倭之時創作。
彼時正值夏秋之間,沿海一帶常有臺風襲擊,眼看軍民深受其害,戚繼光到處留心察訪,研究萬物無窮之理,結合天象變化,摸清風候規律,寫的一首通俗易懂的軍歌。
這也成了東南沿海軍民下海時候,必然唱的一首歌,主要講的是,天氣變化和云氣、星光、海沙、動物的關系。
比如海燕成群,風雨便臨,海豬亂起,風不可已,海上的燕子一多,風雨便來了,海中的豬一多,風就不可能停止。
風濤歌,在很長時間內,都在指導著東南沿海居民的生產和生活。
戚繼光在白毛風里下令進軍,京營內外,無一違逆,甚至連問都不問,頂著大風大雪,就開始行軍,因為戚繼光真的很懂天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