凱歌也不合適,凱歌是凱旋的時候唱的。
“云從龍,風從虎,功名利祿塵與土。”楊文轉過身來,帶頭大聲的唱了一句,而后楊文附近的幾架戰車的軍兵,開始附和,最后行軍途中的大明軍的歌聲,從不太協調,到整齊劃一,最后聲嘯山林之間。
歌聲直沖云霄而去,似乎要將天空的陰云驅散。
北宋末年,金人鐵蹄踏破北宋京師開封,黃河以北淪陷,自淪陷那一天起,抵抗就從來沒有停止過,彼時皆以紅巾為號,持續了四百多年。
這首破虜歌的作者是誰,已經不可考證,有說是劉福通,有說是關先生,但大抵是在躍馬箕封龍鳳北伐時,這首歌唱遍了大江南北。
“望神州,百姓苦,千里沃土皆荒蕪。”戚繼光扶著車輪,用力的推動了一下。
戚繼光不喜歡打仗,因為只要是打仗的地方,百姓們都好不了,西北打了十幾年,東南打了幾十年,百姓被打的顛沛流離、土地被打的連綿荒蕪、孩子被打的遺骨道旁,兵禍就是兵禍,兵禍一起,戰火蔓延,最遭殃的就是百姓。
戚繼光非常同意那句話,善戰者服上刑。
善戰的人,雖應敵制勝,可以快人主之心,然傷殘民命,荼毒生靈,即所謂率土地而食人肉者,就該服上刑。
他寧愿自己沒有用武之地,也不希望大明狼煙四起,但讓他絕望的是,明明大明遍地都是他的用武之地,但是他卻無法用武。
他一點都不好戰,但是他必須要作戰。
因為他的征戰消滅的是倭寇,消滅的是北虜,消滅的大明這個群體,事關生死生存的仇敵,所以,他要打,還要打贏。
大明軍看似緩慢而堅定的向著大寧衛方向而去,歌聲仍然以一種昂揚的斗志,充斥在蒼穹之下。
“看天下,盡胡虜,天道殘缺匹夫補。好男兒,別父母,只為蒼生不為主。”
“手持鋼刀九十九,殺盡胡兒方罷手。我本堂堂男兒漢,漢郎豈甘虜馬牛”
大明軍容耀天威。
一日后,陰霾終于一掃而空,天氣放晴,但是天氣并沒有轉暖,而是變得更加寒冷,下雪不冷化雪冷。
先鋒李如松,沿大凌河快速行進,從太平堡長城關隘出關,抵達營州衛興中。
慕容鮮卑在這里建立龍城為三燕即前燕、后燕、北燕的都城,北魏至隋唐時期設營州,遼金時期置興中府,元為興中州,洪武年間,設立營州衛。
這里歷來是塞外戰略要地,而李如松的前軍趕至,他帶著斥候親自探聞情況。
營州衛的地勢,北及西北、西南偏高,向東變低,形如一個向東開口的簸箕,松嶺山、努魯兒虎山兩大山脈呈東北西南兩個走向貫穿,再加上大凌河沖擊平原,讓這里變得易守難攻。
李如松所率前鋒、大明軍則是從廣寧而來,就是從東邊進攻都營州衛。
也就說,大明從一開始就是不利地形,一旦發動進攻,三面地勢較高,無論是以高打低,還是土蠻騎兵沖鋒南下,大明軍都將陷入極大的被動之中。
“西北風。”李如松面色凝重的伸手感受了下風向,也就是說敵人吊射的話,箭羽可以乘風而來,射程更遠,威力更大,對于大明軍而言,一切的一切都變得不利了起來。
當然,如果大明軍可以取勝,在營州衛的敵軍,也很難逃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