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恨不能同行,未能親眼所見。”
譚綸對于沒有親眼見識到克復大寧衛,十分的遺憾,戚繼光一如既往的連戰連捷,只要給他這個機會,他就可以幫大明奪回失去的一切。
譚綸講的十分通俗易懂,其實很簡單很簡單,過去的戰爭總是發生在燕山長城沿線,一旦被突破,鐵蹄就會劫掠京畿,但是現在大明多了一條防線,日后土蠻汗和俺答汗想要入寇大明,那就要突破兩道防線。
“大司馬,等到前線穩定了,朕準大司馬去大寧衛看看,但也只能看看。”朱翊鈞仍然不同意譚綸親歷戰場。
“謝陛下隆恩。”譚綸俯首說道。
張居正笑著說道“按照之前廷議的結果,就讓永平鎮衛軍,明年開春移防大寧衛,幸甚至哉,與諸公同朝為官。”
張居正的喜悅是無法掩蓋的,戚繼光又獲勝了,就像他之前獲勝一樣,這次的獲勝讓大明獲得了極大的戰略主動性,即便是人亡政息,難不成后人,還能把到手的給吐出來那是司馬光行為。
“之前廷議過此事嗎永平鎮外遷大寧衛之事。”張翰眉頭一皺,發出了質疑,他完全沒有這個印象。
在張翰看來,大明打下了大寧衛就是耀武揚威去了,打完了就回來了,這還要長期占領
海瑞笑著說道“丁是丁卯是卯,中書舍人都錄有起居注,一看便知。”
通過廷議的那天張翰沒在廷議,那天他請了病假,王崇古在、葛守禮在、萬士和也在,但是沒人告訴張翰當天的廷議內容,這也暴露了一個基本事實,張翰請病假那天,根本就沒有留心廷議通過了什么政令。
這就是典型的尸位素餐,作為廷臣,張翰是非常不合格的。
“是不是應該給遷安伯和寧遠伯世券了,這可是少有的大勝啊。”萬士和看著堪輿圖,即便是再不懂軍事,他也知道大寧衛的重要性,大寧衛棄地,可是文皇帝身上的污點之一,比殺方孝孺十族更加嚴重的戰略失誤。
“大宗伯,給世券會不會有風力輿論的影響”譚綸十分擔心的說道,朝臣喋喋不休,怕到時候萬士和也要被罵的狗血淋頭。
萬士和滿是溫和的說道“軍功予世券,此乃兩百年以來慣例,祖宗成法在上,不敢違逆。”
他的意思是,罵就罵唄,祖宗成法在上,他禮部尚書怎么違背
“寧遠伯不是才斬首一千兩百級嗎怎么也要給寧遠伯世券這不是賞罰不明嗎”吏部尚書張翰發出了自己的疑惑,李成梁斬首一千兩百也要給世券這可是世襲罔替,名器豈可輕授。
“戚帥的前鋒是李如松,此戰李如松如同一柄利刃一樣,用極快的速度撕裂了土蠻汗的防備,張尚書的意思是,讓李家一門兩爵那也不是不行。”萬士和看著張翰,平靜的解釋道。
張翰聽聞萬士和的理由,也只能點頭說道“如此,理所應當。”
萬士和的理由極其充分,讓張翰無法反對。